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生命體驗的美學實踐

開幕時間:2015-12-05 16:00:00

開展時間:2015-12-05

結束時間:2015-12-20

策展人:齊廷杰

參展藝術家:許仲敏,楊千,劉虹,左小祖咒,羅杰,諸葛戈華,曹正,楊松,龔旭,諸葛文華,漆馭天,宋昱霖

主辦單位: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王蒙藝術館二樓展廳

展覽介紹


生命體驗的美學實踐

文/齊廷杰

“生命體驗的美學實踐”,基于中國在場藝術家整體創(chuàng)作面貌在藝術史范疇中創(chuàng)作邏輯與敘事線索的轉向。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歷程,雖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時間,然由于中國整體社會結構的復雜性,多元性,它的發(fā)展也呈現(xiàn)出多樣的生態(tài)性。一般來說,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軔始于改革開放后大量的西方現(xiàn)代藝術、文藝理論傳入中國,對根深蒂固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成了猛烈的沖擊,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無名繪畫、星星畫派,再到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具有濃重筆墨的“八五美術新潮‘”、八九現(xiàn)當代藝術大展,當代藝術仿佛在中國具有天然的生命力,雖是舶來品,但其表達方式、語言探索、價值取向、精神建構無疑讓中國藝術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驗,從而迅速的接納,成為當代藝術家表達自我、表達觀念的強有力方式。

早期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帶有鮮明的集體記憶,以前衛(wèi)性、批判性、邊緣性為主。從“鄉(xiāng)土美術”、“傷痕美術”到北方藝術群體、廈門達達主義,藝術逐漸不再附庸于其它因素的桎梏,開始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這種表達自我的嘗試,在某種程度上還停留在淺嘗輒止的層面,畢竟不能逃離現(xiàn)實的窠臼。他們的描繪題材,屬于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或者是宏大敘事下小心翼翼的出走與叛離。換言之,已經開始反思特殊歷史時期帶給人的影響,從宏觀的角度思考藝術的價值,盡管這種反思帶有些許的“無意識”,然而自我的意識開始凸顯,只不過,對“我”作為一個獨立生命個體的體驗還沒有充分發(fā)掘,讓位于集體經驗。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當代藝術開始納入藝術市場的范疇。隨著資本的介入,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進入一種資本化、具有鮮明意識形態(tài)的階段。西方認知中國的當代藝術完全符號化,如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王廣義的“大批判”系列、方力鈞的“打呵欠”系列、岳敏君的“哈哈笑”系列。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仍然屬于特殊歷史時期的群體記憶,這種記憶已然帶有明顯的反思與批判。只不過,他們不再以宏大敘事題材為切入點,而是以生命個體的生存狀態(tài),或者是生存體驗為母題,擺脫“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式,利用“政治波普”、“頑世現(xiàn)實主義”等手法,具有了明確的藝術目標。北京“圓明園藝術區(qū)”、“東村藝術區(qū)”匯集了中國大部分的當代藝術家,他們以直接、強烈的訴求方式,甚至以肉身對抗外部壁壘。

隨著中國當代藝術譜系的形成,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進入藝術本體論的范疇,不再以宏大敘事、重大社會、歷史題材為主要創(chuàng)作素材,逐漸轉向以更加關注生命個體的生命體驗、內心感悟,表現(xiàn)為“日常性”、“自我性”:更加關注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更加重視生命存在的場域,以及“藝術的現(xiàn)實”到“藝術的真實”的蛻變,近年來,所謂的“小清新”、“后青春”繪畫大行其道,遭受很多人的詬病,就藝術語言來說,的確可能不夠成熟,然就藝術邏輯來說,它可能在某種意義上具有突破性:不再桎梏于傳統(tǒng)視覺經驗上的審美標準,用哲學意義上的美學標準要求,即審美與審丑的相對論,因為當代性審美的一個重要核心是超越與自由。

“生命體驗的美學實踐”,并不是用我們所知的“實踐美學”去套用,實踐美學的一個核心觀點在于反對舊唯物主義自然本體論和唯心主義精神本體論,注重審美的功利性,研究藝術社會學和審美心理學。藝術家的生命體驗,包含了藝術家對生存境遇的藝術轉換,對內心世界的描繪,對日常生活的敏銳感知,價值取向的判斷,從而達到一種近乎于“真實”的生命認知與自我審視。當然,我們不能說所謂的“日常性”、“自我性”一定要比“宏大敘事”、“前衛(wèi)批判”要深刻或者先進,只是這種敘事方式最終確立了“人”作為一個生命有機體的核心價值,是“去他者化的”、“去西方式的”。而且,由集體性的生命體驗到個體性的生命體驗的轉變過程,實際上也暗喻了中國現(xiàn)代性的轉變之路,這種美學實踐,只對自我言說。無論何種的審美體驗、審美趣味、審美理想,都深深的根植于自由化的生命體驗訴說,我們不能說這種體驗是超驗性的或者是先驗性的,但一定是獨立思考的結果。

本次展覽選取的作品,包括架上繪畫、影像、圖片、雕塑、裝置等多種藝術門類在內的表現(xiàn)形式,基本以藝術家獨特的生命體驗為起點,從不同角度詮釋“生命體驗的美學實踐”。在這其中,有對精神靈魂的肖像再現(xiàn),如劉虹對“自我”的完整的心靈肖像實踐和諸葛戈華飄忽的靈魂與情感狀態(tài)呈現(xiàn)的創(chuàng)作;有對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刻畫與描述,如曹正的抽象化嘗試、諸葛文華對日常狀態(tài)的陌生化處理、龔旭對生命悸動的捕捉;有對自我認定、否定、再認定循環(huán)往復的自我價值認同的嘗試,如宋昱霖的十八拍創(chuàng)作、羅杰對對集體經驗和個人經驗的取舍從而確立自我的實踐;有對從生存感悟到生命體驗的轉變,如左小祖咒的跨界創(chuàng)作,如楊松的雕塑實踐;有從藝術本體不斷思考、不斷突破的藝術踐行者,如楊千的“行動繪畫”、許仲敏利用新媒介對未來藝術走勢的思考;有試圖通過汲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與西方創(chuàng)作手法結合從而構建文化自信的艱難探索,如漆馭天利用芥子園試圖探索出一條發(fā)現(xiàn)藝術救贖功能的“生命計劃”。

所以,參展藝術家圍繞“生命體驗”這個母題,試圖傳達用個體的美學實踐表現(xiàn)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的邏輯轉向,期望能夠帶給業(yè)界些許的思考。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