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什么要跟他看"雞毛信"
樊林
在接受陳侗邀請再次擔任他的"一個水墨計劃"策展人時,多年相處經驗告訴我,邏輯上的反駁與理智上的確信是必須同時體現(xiàn)的。陳侗是用自己的框架對應社會生活內涵的藝術家,我的框架是不是要超越那個框架?一方面,我們堅持一種歷史主義的優(yōu)雅的發(fā)展,同時卻看到一種結構性的重新界定歷史的態(tài)度,這是水墨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語境。陳侗看似在用水墨做一些文學的事情,在2010年做《毛,就是我--陳侗的一個水墨計劃》的時候,我已經明確地指出過"在常規(guī)要求中,記憶往往是等同于事件的,盡可能完整是一種重要的指標。事實上,在我們半生為人的記憶中,很多的記憶依托于非個人的方式,譬如報紙、電影、電視等媒體記憶,個人記憶混淆其間,當我們使用記憶的時候,如果是一個擁有個人主張的藝術家,就能夠把握住一些與記憶、歷史相關的元素,將它轉化為造型語言上的呈現(xiàn),而不停留在載物或者言志的單一目的里"。 《雞毛信》的根本在于描述對過于快速時代人們感知的漸漸缺席,陳侗非常個人化的失落、感慨和提醒。
有一種價值觀念的危機無處不在,對于陳侗,這就是"速度"的問題,在這個展覽中,體現(xiàn)為對"慢"的各種層面的理解。當然,披著有趣的關于"傳遞"的外衣。雞毛信源于古代的"羽檄",是當時征調軍隊的文書,信封外插鳥羽表示緊急,必須速遞。于是民間的通信也沿用這種方式,在特急信件上插上雞毛,來表示信件的重要性?!峨u毛信》在一些人群里特指劉繼卣根據(jù)華山的同名小說繪制的連環(huán)畫,這是一個抗日戰(zhàn)爭中的故事。各種聯(lián)系方式的轉換性運用,比如電報、密碼、代號、雞毛信、消息樹,均出自文學和電影。種種手段、方式所背負的傳遞使命往往被刻畫得危險而沉重。不用微信的陳侗覺得這一切都與輕快、輕率的點贊形成對比。
在我們討論完幾組不同媒材、不同尺度的作品構思時,我相信,繪畫是制作出來為人觀看的,這依然是陳侗的信條,他稱之為"同題創(chuàng)作"。于是我很愿意邀請觀眾們跟著陳侗拒絕廉價的分享,進入"雞毛信"帶有戲劇感的展場,尋找書寫和閱讀的真實意義。
藝術家簡介
陳侗
1962年生于湖南省寧鄉(xiāng)縣,1983年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學士學位。1983年至1986年任職于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小蜜蜂》雜志,自1986年起任教于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學院)。
擅長水墨人物畫、連環(huán)畫、速寫和錄像創(chuàng)作。長期從事當代文學藝術的批評、出版和策劃。
自1992年起,策劃編輯有"實驗藝術叢書"、"午夜文叢"、"享樂者"、"羅伯-格里耶研究資料叢書"和"藝術迷宮"等。
1993年創(chuàng)辦博爾赫斯書店及其藝術機構,2012年聯(lián)合創(chuàng)辦錄像局(北京/廣州),2016年創(chuàng)辦本來畫廊。
2010年獲法國文化部頒發(fā)"文學藝術騎士勛章",2013年獲《藝術新聞》頒發(fā)"亞洲藝術貢獻獎",2018年獲關山月基金會頒發(fā)"關山月教學獎"。
出版有專著《速寫問題》(臺灣版《速寫這件事》)、《自己的世界--法國的生活與藝術》、《馬奈的鐵路》和畫集《一頓亂畫》、連環(huán)畫《錢包》(1981/2012)等。
主要展覽
2019 "雞毛信--陳侗的一個水墨計劃",逵園藝術館,廣州,中國
2019 "嶺南意象",中國文化中心,巴黎,法國
2019 "畫書"個展,明珠美術館,上海,中國
2018 "小說藝術"群展,深圳OCAT,深圳,中國
2018 "大環(huán)境--愛群大廈"雙個展,盒子空間,深圳,中國
2017 "后嶺南與珠三角"群展,廣東美術館,廣州,中國
2016 "變相--水墨的維度"群展,廣東美術館,廣州,中國
2016 "韓江戲水--陳侗畫潮州"個展,廣東美術館,廣州,中國
2015 "復象的幽靈"群展,玉衡藝術中心,上海,中國
2011 "現(xiàn)實種種"個展,汕上空間,汕頭,中國
2010 "毛,就是我"個展,扉藝廊,廣州,中國
2008 "任黛黛計劃"個展,德國,法蘭克福,德國
2006 "滲--移景與幻象"群展,廣東美術館,廣州,中國
2005 "黑極生像"群展,深圳畫院,深圳,中國
2005 "廣東當代藝術生態(tài)文獻展"策展,何香凝美術館,深圳,中國
2003 "緊急地帶--第五十屆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意大利
2002 "暫停--第四屆光州雙年展",光州,韓國
策展人簡介
樊林
現(xiàn)為廣州美術學院教授、藝術批評家、策展人。主要致力于西方美術史的教學、研究,當代藝術批評和展覽策劃。曾任連州國際攝影展學術委員會成員、AAC藝術中國初評委員、挪威第六屆北歐當代藝術雙年展觀察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