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勞作與時日

開幕時間:2014-11-01 15:00:00

開展時間:2014-11-01

結束時間:2014-12-07

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草場地紅第一號D座 前波畫廊

策展人:崔燦燦

參展藝術家:陳彧凡,姜波,康靖,李青,孟柏伸,倪有魚,閆冰

展覽介紹


前波畫廊榮幸地宣布將于2014年7月12日起舉辦由崔燦燦策劃的群展《勞作與時日》。繼2000年在上海舉辦的被戲稱為是“臭名昭著”的展覽之后,《不合作方式2》去年在荷蘭的格羅寧根美術館重現(xiàn),崔燦燦在該展覽中擔任聯(lián)合策展人。此次的展覽《勞作與時日》他將其描述為“一次關于藝術的創(chuàng)作方式的討論,也是藝術對這一問題的凝視與回應”。
展覽從孟柏伸(1980年生)的24個時鐘開始,時間成為恒定的元素環(huán)繞著整個空間。他移去了所有時鐘的指針——雖然整組時鐘的聲響仍能提供聽覺上的證據(jù),但時鐘表面上時間的運轉軌跡已經(jīng)無法看到。孟柏伸使用鉛筆芯反復涂抹于時鐘表面,通過這種多重工作的方式提供了時間存在的另一證據(jù)。同樣為時間提供證明的還有姜波(1984年生),他在從河邊收集的巨大石頭上雕刻出紋路,猶如樹木年輪般的同時也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湍急河水中稍縱即逝的漩渦。
崔燦燦接下來將觀者的注意力引向了包裹著勞動氣息的作品中。錘子錘擊銅板的聲音從康靖(1982年生)的紫銅浮雕中蔓延出來并回蕩在整個空間里,崔燦燦形容他的作品“令時間變得足夠沉重,而且沉悶有力”。不同于作品本身有限的打造時間,錘擊聲的錄音永久地記錄了其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與之相呼應的是倪有魚(1984年生)對時間微妙而細膩的闡釋。他用手工雕刻出可以丈量時間的木尺,或在舊木盒里填滿測量工具、化石、甚至是活的烏龜,以強調想象力在我們日常經(jīng)驗及對“當下”的理解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無論時間如何流轉,糧食和農(nóng)事都是生活的依賴。閆冰(1980年生)在他的裝置作品中喚起了我們對中國農(nóng)村的古老記憶。散落在地上的一袋小麥被風吹去了外殼并最終揚落到墻上,勾勒出一幅農(nóng)時“風吹麥揚”的場景。相比之下,李青(1981年生)對時間的回憶離我們要近的多。他將幾十年前老上海的記憶通過拓繪的方式描繪于破舊窗戶玻璃上,通過這種重新描摹上海歷史的方式,呈現(xiàn)其與今日上海的時空距離。與李青充滿懷舊感的作品不同,陳彧凡(1973年生)更愿意通過繪畫本身及其呈現(xiàn)方式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感。陳彧凡懸掛在墻上的作品露出空白的圓心,那是將它面前的圓盤覆蓋其上并反復涂抹顏料而留下的痕跡。
崔燦燦精心選擇和安排了藝術家作品及它們的陳列方式。在一個快速、割裂、碎片化的藝術系統(tǒng)中,《勞作與時日》既是一種對前衛(wèi)和捷徑的沉默與疏離,也是一種主動的應對多數(shù)價值的反視。一種在“此時此地”獨一無二的存在,它不以任何未來為轉移,它只來自于自身的歷史。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