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躍遷
開幕時間:2025-01-11 16:00-19:00
開展時間:2025-01-11
結束時間:2025-03-03
展覽地點:天線空間
展覽地址:上海市普陀區(qū)莫干山路50號17號樓202室
策展人:賀瀟
參展藝術家:萬楊、汪曉芙、王志淵
主辦單位:天線空間
文/賀瀟
我們如何感知所處的世界?伊曼努爾·康德、馬丁·海德格爾、約翰·洛克、菲利普·津巴多、梅洛·龐蒂、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等人給出了太多跨越不同學科及領域的多樣解讀。從思想學家對現(xiàn)象學的思考,到認知科學對知覺的解析,感知所處世界始終是理解我們與世界關系的核心。身體在世界中的定位和傾向證明了我們是如何感受事物的,而這些主觀的感受也不斷塑造著我們是誰。
身處21世紀的我們更不能忽略的是,在信息化、數(shù)字化迅速發(fā)展的當下,尤其在AI與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的加持下,越來越多的工具帶來了擴展和強化感知的邊界。肉眼無法看見的細節(jié)可以被捕捉,人類感官以外的感知體驗能夠被模擬,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jīng)驗,卻也讓我們不禁反思,人類的感知方式能否在技術的輔助下被替代?而過往認知的框架被打破時,感知能否獲得躍遷?每次躍遷又如何作用于人類不斷尋找個體與世界的“真相”?
時至今日,繪畫依然是許多創(chuàng)作者表達對世界認知的方式。創(chuàng)作者未必以對科技的抗拒為出發(fā)點,更多借其表達對人類感知潛能的信心。繪畫作為一種承載著自身幾千年歷史的視覺語言,技術與思想進步也拓展著這一媒介的外延。羅瑟琳·克勞斯(Rosalind Krauss)在電視機普及且觀念藝術鼎盛的時期曾提出有關后媒介時代(Post-Medium Condition)的討論,即藝術家可以通過突破媒介界限,以跨領域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那么及至AI時代,繪畫是否仍然能在當代藝術領域占據(jù)“元媒介”的地位?科技、技術、社會、思想等人文科技領域的開拓與媒介自身的演變之間是否涌動著躍遷的潛力?
群展“感知躍遷”以萬楊、汪曉芙、王志淵三位以繪畫為主要創(chuàng)作媒介的藝術家工作為樣本,在回環(huán)的現(xiàn)場動線中拓展開每位藝術家在這個時代里的關注。他們的個體經(jīng)驗、興趣、知識結構各不相同,又以完全不同的工作方法展開創(chuàng)作??梢钥吹剿麄儗ξ膶W、科技、哲學等所關注的領域保持濃厚的興趣,也擅長使用可觸及的種種工具進一步探索、研究,由知識積淀的積累起步,藝術家們在情感、想象與實踐的不斷平衡中,經(jīng)由作品呈現(xiàn)出在感知的層面上的思考。
在繪畫實踐和與之相關的思考中,汪曉芙試圖創(chuàng)造出接近抽象的環(huán)境,以可識別的元素作為線索,引領觀者進入“更深的現(xiàn)實”中。她向外探索的過程總是基于閱讀、想象、自我書寫的文本以及逐步積累的畫稿。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在《黑暗托馬》中的描述與藝術家想象出的“池塘的水面向我睜開一只眼”的意象格外契合,以“眼睛”為代表性符號出發(fā)的觀看、思索,達成了自我內部意識與外部世界相連、纏繞、嵌套的通道,而與外界邂逅不僅是身體上的體驗,更是與無限和未知的進階接觸。汪曉芙在面對畫布時,與媒介對話的過程,恰似對如“洞”般真相的探求。正因感知和思考的邊界處于流動、模糊,甚至相互滲透的狀態(tài),她將對世界的認知之路視為無窮無盡、不斷擴展的過程,作為二維媒介的繪畫所具有邊界性,亦可以通過藝術家對色彩、形狀和材料的運用得以突破。汪曉芙將對自然界的觀察、理解和想象以水面、池塘、天空等元素為基礎來重新構建。她的創(chuàng)作既是對世界的回應,也是對自身內心世界的挖掘與表達,在試圖抓住感知的短暫與瞬間的不可捉摸中,在自我意識和外部世界交織中突出著感官體驗的躍遷。
這種基于想象的感性的逸出,在王志淵作品中以“風景”般的面貌出現(xiàn),藝術家對丙烯的多樣運用,讓豐富色彩的堆積與流動帶來被困時想象的天空。在水平線的作用下,他的繪畫是抽象的顏料痕跡匯聚,也是無意識間回歸于近百年藝術史傳統(tǒng)的結果。學院教育、經(jīng)典繪畫于王志淵而言是一個起點,自制工具延伸了他的創(chuàng)作媒介,也讓身體與運動融于創(chuàng)作的過程,因而泛著金屬光澤的畫面色彩上,質感、肌理仍在筆觸的間隙中營造出縱深的空間。美國觀念藝家邁克爾·海澤爾(Michael Heizer)的創(chuàng)作對王志淵的啟發(fā)則更多體現(xiàn)于對稱性的動作體驗中,他將對人類、時間和空間的主觀體驗的認識和反思,糅合在形狀、質感、比例、結構、秩序等要素的整合下,從而提供了廣泛意義上人們對城市的整體感知。王志淵關注著當下城市生活中充斥的電子產品,以及科技生產引發(fā)的產業(yè)革命,因而其創(chuàng)作亦呈現(xiàn)出后工業(yè)化時代冷靜、理性的特質,而光刻機中不可見光的運動過程則通過視覺化的想象通向不可知的未來。
在萬楊的繪畫中,AI生成圖像、3D打印等技術更為緊密地貫穿于他的創(chuàng)作過程。而對科幻文學設定、抽象的數(shù)學的美感和科技前沿理論等跨學科的興趣涉獵,也讓他在自我限定規(guī)則、打破規(guī)則的探索中實現(xiàn)了從想象到視覺表現(xiàn)的轉化。斯塔尼斯瓦夫·萊姆(Stanis?aw Lem)、H. P. 洛夫克拉夫特(H. P. Lovecraft)等人的文本成為萬楊興趣的起點,他試圖從視覺感知的角度思考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溝通,也在感官層面?zhèn)鬟f了科技飛速發(fā)展之下對未來想象中的情緒傳遞。在模糊化的符號建構中,克蘇魯世界反人本主義的立場又與遠古神話體系中的神秘、未知得以連接。此外,康德的認知理論、混沌理論中的元素運動路徑、C.T.R.威爾遜的“云室”實驗……跨越時代的眾多科學實踐所帶來的認知也吸引著萬楊,他在自己創(chuàng)建的視覺體系和色彩表達中,嘗試體現(xiàn)人類有限的三維感知如何可以躍遷至更高維度的理解。
在技術圖像如面紗般包圍著人們的現(xiàn)代社會,觀看的經(jīng)驗對每個人而言早已不同于欣賞現(xiàn)實中的自然風光,算法包圍著我們的虛無。科技帶來了獲取信息的便利途徑,卻也更為龐雜并充滿干擾。始終站在感知與認知交匯的核心地帶的繪畫,對這場展覽的藝術家而言,是與媒介深度對話的過程,更是超越媒介的嘗試,在碎片化數(shù)據(jù)主導的現(xiàn)實中,繪畫提供了抵抗分散注意力的沉浸式體驗。他們的實踐更加表明,繪畫亦隨時代進行著動態(tài)的生長,它喚起我們對當下與未來的思考,也更讓我們意識到,更進階的認知才能帶來感知的真正躍遷。
策展人
賀瀟
獨立策展人,藝術寫作者,資深藝術類翻譯。畢業(yè)于麥吉爾大學美術史專業(yè),她曾任職于亞洲藝術文獻庫中國大陸研究員和藝術論壇中文網(wǎng)編輯。
她長期關注藝術創(chuàng)作與觀看在媒介進化中的演變,尤其是對于繪畫的影響;晚期資本主義時期的時間觀念,以及展示的政治。
她近期的寫作出版于:《瑪麗亞·拉斯尼格:火星來客》;《段建偉:油畫作品》;《岡瑟·弗格:路與徑》;《周思維:I Sold What I Grow》;《張雪瑞:物靜光時》;《Fredrik Vaerslev: Renne》等。她的近期策展項目包括: 《周力:桃花源·跡》,坪山美術館;《奇想之春》,北京拾萬空間;《余生記》,深圳紅樹林畫廊;《眾妙之家》,上海天線空間;等。
她長期諸多國內和國際知名藝術刊物供稿。
藝術家
萬楊
(b.1983,湖南)現(xiàn)工作和生活于上海。2005年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
萬楊的藝術創(chuàng)作意圖通過人與計算機、繪畫與數(shù)字圖像之間的交互合作關系拓展繪畫的疆界。作為一個“方法先行”的藝術家,萬楊持續(xù)探索新的制作工藝和流程,并通過方法反哺創(chuàng)作內容本身,以階段性的系列形式呈現(xiàn)二維空間中物質的幾何學描述及抽象的可能性。近年來,萬楊發(fā)展的繪畫系列包括“碳”系列(2008-2013),“云”系列(2013-2019),“金屬”系列(2015-2018)和“顏色”系列(2019- )。其參與的個展包括:“從雨林到火星”,AIKE,上海(2021);“钅-”,AIKE,上海(2016);“衍生物”,Connoiseur Art Gallery & Connoisseur Contemporary,香港(2008)。群展包括:“目China:A New Generation of Artists”,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2024);“隱秘的花園:萬楊和陳麗珠雙人展”,白盒子藝術館,北京(2023);“多重景觀——龍美術館十周年展”,上海(2022);“迎著陽光”,龍美術館,上海(2021);“金湯”,CHAO藝術中心,北京(2020);“無調之川”,AIKE,上海(2019);“原素”,ANNEX藝術空間,復星基金會,上海(2018);“旋梯”,AIKE,上海(2018);“真相部II:再造界域”,博而勵畫廊,北京(2014);“Sichuan Hot! 中國重慶新繪畫展”,昆士蘭藝術學院,格里菲斯大學,布里斯班(2009);“口傳于耳聞的四方”,第三屆貴陽藝術雙年展,貴陽美術館,貴陽(2007);“未來考古學”,第二屆中國藝術三年展,南京美術館,南京(2005)。萬楊的作品還被以下機構收藏: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法國;龍美術館,上海,中國;多姆斯收藏,紐約,美國。
汪曉芙
(b.武漢)現(xiàn)工作和生活于上海。她曾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和馬里蘭藝術學院Le.Roy Hoffberger 繪畫學院。
通過繪畫、繪畫裝置、寫作和表演,她描述和觀照事物的存在、個體認知以及存在與認知的邊界,并探索它們之間的重疊、折疊、溶解與遮蓋。她曾獲得位于紐約的全獎藝術機構Shandaken paint school 2018-2019的fellowship,并且被推舉為2018年Rema Hort Man新銳藝術家獎紐約地區(qū)的候選人。汪曉芙近期參加的展覽包括:“我們是復形疊影中的一個,我是整體中部分的集合。”(上海紐約大學當代藝術中心,上海,2023)、“層起的表面”(Vanguard Gallery,上海,2023)、“超融體——2021成都雙年展”(成都,2021)、“未來祭中祭”(喜馬拉雅美術館,上海,2021)、“在各處”(工作室畫廊,上海,2020),和“涂擦之下” (Pierogi Gallery ,紐約,2019)。
王志淵
(b.1990, 張家口)現(xiàn)生活與工作于上海和北京。2015 年畢業(yè)于舊金山藝術學院(SFAI)并獲得碩士學位(Master of Fine Art),本科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美術教育。
他的近期展覽及駐留包括:“域值”,喬空間,上海,中國(2024);“與材質的表情有關”,OCAT 西安館,西安,中國(2022);“陽光,空氣,水”,CLC 畫廊,北京,中國(2021);“王志淵”,Mine Project,香港,中國(2021);OCT 華僑城盒子美術館駐地工作坊, “I have nothing to say and I am saying it”, OCT 華僑城盒子美術館, 廣州,中國(2019);清醒藝術基金會駐留項目(Lucid Art Foundation Residency),加利福尼亞, 美國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