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曾浩:臨時代碼

開幕時間:2025-01-10 16:00

開展時間:2025-01-10

結束時間:2025-02-09

展覽地點:第零空間

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qū)紅石廣場B01

策展人:李裕君

參展藝術家:曾浩

主辦單位:第零空間、叢來藝術

協(xié)辦單位:罡美術館(成都)、素色堂文化(成都)

學術主持:張海濤

展覽介紹


臨時代碼:曾浩“未來世”作品的哲思與藝術新境解讀

文/李裕君

20世紀初,“未來主義”誕生,以科技、速度與力量為美,打破傳統(tǒng)藝術束縛,以全新視角構建了藝術與時代的關系。在元宇宙、AR智能蓬勃發(fā)展的當下,“未來主義”被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虛擬與現(xiàn)實的交融以及AI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極大地拓展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邊界,促使藝術家在新的語境中積極探索自我表達與未來展望。

在AR智能時代,科技對藝術的全方位影響在曾浩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他巧妙地將科技元素融入創(chuàng)作,以獨特的“未來世”繪畫語言吸引了眾多目光,其作品宛如一座橫跨現(xiàn)實與未來、連接人性與科技的橋梁。“代碼”作為現(xiàn)代計算機的基本算法和構成邏輯,決定著AR科技的多種形態(tài),猶如藝術家手中的顏料作為一種“色彩代碼”建構著一個個的繽紛世界。代碼是錨,是根基,它們構成了藝術家曾浩近期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素。通過數(shù)碼符號、機器人、幾何圖形和“泡影”元素等獨特的圖像代碼,曾浩在畫面中構建起了一個充滿未來感與哲學思辨的藝術世界,深刻揭示了科技對藝術的深遠影響,以及人性與科技之間的復雜關系。在其《幻像與虛構》、《幻像之相》等系列作品中,人性與科技的關系成為核心主題。他既展現(xiàn)了科技發(fā)展為人類文明帶來的新奇體驗和無限可能,又對科技可能對人性產(chǎn)生的威脅進行了批判與反思,如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異化和精神世界的空虛,警示著人類在科技統(tǒng)治下可能面臨的自我迷失。

科技不僅為曾浩提供了新的創(chuàng)作工具和表現(xiàn)手法,更重要的是拓展了藝術的邊界。借助數(shù)字技術,他創(chuàng)造出以往難以企及的視覺效果,將虛擬元素融入現(xiàn)實空間,使觀眾獲得沉浸式的藝術體驗。這種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打破了傳統(tǒng)藝術的時空限制,開啟了新的審美維度。然而,科技發(fā)展帶來的人性與科技關系的深刻問題在曾浩的作品中也有所體現(xiàn)。一方面,科技進步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可能性,其作品中的未來世界充滿了新奇與活力;另一方面,科技的過度發(fā)展也可能導致人性的異化,畫中一些人物形象呈現(xiàn)出冷漠、機械的特質,暗示著在科技統(tǒng)治下人類可能失去情感、個性和自由,這與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相呼應,即科技本應是人類實現(xiàn)自我的工具,卻可能反過來成為統(tǒng)治人類的力量。

具體而言,在曾浩的作品中,數(shù)碼圖像是理解其藝術觀念的關鍵。在“未來世”系列的《幻像與虛構》作品中,數(shù)字圖形、矩陣和光帶象征著科技與未來,寓意著新的力量對傳統(tǒng)的沖擊與重塑,使畫面呈現(xiàn)出似真似幻的場景。他將熟悉的現(xiàn)實場景與奇異的虛擬元素并置,模糊了真實與想象的邊界,如同博爾赫斯筆下的迷宮,引領觀眾進入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世界。這種圖像構建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認知,呼應了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對單一、確定性現(xiàn)實的批判,暗示了未來世界的多元性與可塑性。同時,機器人、機械手、科技代碼與幾何元素在曾浩的作品中頻繁出現(xiàn),成為解讀其作品的關鍵。代碼作為數(shù)字時代的語言,象征著科技的力量與秩序,它們以各種形式融入畫面,或構成空間的結構,或成為生物的脈絡,仿佛在訴說著科技對世界的重塑。從哲學層面看,科技代碼的存在引發(fā)了對“本質”的思考,如同柏拉圖的理念論,代碼如同隱藏在現(xiàn)象背后的理念,決定著事物的形態(tài)與發(fā)展,暗示著在未來世界,科技將成為塑造一切的底層邏輯,深刻影響人類的生活、思想乃至存在方式。

在“泡影”系列的《幻像之相》作品中,曾浩同樣展現(xiàn)出獨特的圖像語言。畫面中,人物的身體逐漸被“泡影”吞噬、虛化,融入由科技代碼和流光組成的背景中,部分人物面部表情模糊或眼神空洞,仿佛陷入對未知的沉思。幾何圖形在此處不再僅僅是科技的象征,更像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侵蝕和改變著人類的存在形態(tài),這讓人聯(lián)想到柏拉圖的洞穴隱喻,即人類如同被囚禁在洞穴中的囚徒,只能看到事物的影子而非本質。在這幅作品中,現(xiàn)實世界的人物形象在虛擬代碼的影響下變得虛幻,暗示著在未來科技的影響下,人類對自身的認知和存在方式可能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而在《異型》系列綜合裝置作品中,曾浩運用木板、亞克力、噴繪等材質和創(chuàng)作手法,為觀眾帶來更為直觀的視覺與觸覺體驗。這些作品形態(tài)各異,有的如扭曲的生物,有的似破碎的機械,木板的質樸、亞克力的透明與噴繪的絢麗色彩相互碰撞,營造出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氛圍,表達了人類在科技浪潮中尋求平衡與融合的努力。

總體而言,曾浩的作品以獨特的圖像、材質和表現(xiàn)手法,深入探討了未來世界的種種可能性以及人性與科技的復雜關系。從宏觀的哲學視角審視,曾浩的作品引發(fā)了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深刻思考。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當下,我們正處于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面臨著諸多的選擇和可能性。他的“未來世”“泡影”系列作品和《異型》系列綜合裝置,不僅是卓越的藝術創(chuàng)作成果,更是對時代精神的深刻反思以及對人類未來命運的嚴肅思考。這些作品提醒我們,未來并非既定不變,而是充滿變數(shù)和挑戰(zhàn)。在追求科技進步的同時,必須時刻警惕科技對人性的侵蝕,努力在科技與人性之間尋求平衡,以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2025年1月1日于北京

出品人

王海英

第零空間創(chuàng)始人、798大庫藝術總經(jīng)理

文韻時光咖啡廳創(chuàng)始人、海河美術館創(chuàng)始人

中國現(xiàn)當代藝術檔案館副館長

于1996年入駐798,是最早入駐798的藝術工作者之一

學術主持

張海濤

策展人、藝術評論家、藝術檔案網(wǎng)主編,魯迅美術學院特聘教授(碩導)、中央美術學院城院研究生部客聘導師、北京服裝學院客座教授(碩導)、湖北美院高級講學專家,數(shù)字藝術與區(qū)塊鏈實驗室研究員,北京實驗與科技藝委會委員,曾任宋莊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元典美術館副館長,2007年創(chuàng)辦藝術檔案網(wǎng),2012年出版《未來藝術檔案》,已策劃“機器人藝術時代”“未來藝術學”“我的元宇宙”等百余場學術展覽。

策展人

李裕君

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寫作者。2005年畢業(yè)于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yè),2018-2019年進修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批評專題高級研修班;2022年入選國家藝術基金“新時期中國當代美術評論人才培養(yǎng)”計劃;2024年入選國家藝術基金“策展理論研究人才培訓”項目。自2006年起主要從事當代藝術策展、評論、藝術機構運營及媒體策劃等相關工作,擔任海河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798第零空間主理人,魯迅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外聘導師,中國當代美術評論與策展青年聯(lián)盟委員,中國文化促進會國潮藝術專業(yè)委員會專家顧問。

藝術家

曾浩

1967 生于四川瀘州

1985 畢業(yè)于四川宜賓師范藝體校美術專業(yè)

1992 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 獲學士學位

1996 進修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

2000 畢業(yè)于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獲碩士學位

展覽&收藏經(jīng)歷

個展

2025 臨時代碼,798第零空間,北京,中國

2024 返觀,紐約法拉盛市政廳,紐約,美國

2023 NYRCA2023年度個展項目《藝術之外.故事會》第15回,紐約

2023 異型-五件作品,北藝塘美術館,北京,中國

2022 飛越太空,海美術館,威海,中國

2022 未來世,肇慶美術館, 肇慶,中國

2021 幻像之相,祥山藝術館,深圳,中國

2017 煙波微茫呈幻象,雅博藝廊,紐約,美國

2015 “靜月所指”曾浩作品2008-2013,

喜瑪拉雅美術館-證大當代藝術空間,上海,中國

2015 持續(xù)幻想,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

2015 泡影,元典美術館,北京,中國

2008 守護神,威廉畫廊,阿姆斯特丹,荷蘭

1994 曾浩油畫作品展,端州圖書館,肇慶,中國

聯(lián)展

2024 邁阿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藝術節(jié),邁阿密,美國

2024 共生2024-中歐國際藝術雙年展(上海)特別展,上海伊洛齋,中國

2024 藝術廈門,廈門,中國

2024 相向而行-中國.新西蘭藝術家聯(lián)展,宋莊,中國

2024 空間的維度,紅梅發(fā)酵藝術中心,沈陽,中國

2024 感知與錯覺-視錯覺科學藝術展,圩.美術館,合肥,中國

2024 萬千氣象,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成都,中國

2023 折疊時空:中國當代藝術史的非線敘事,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北京,中國

2023 “繪畫交換形象”抽象藝術展,成都雙年展平行展,罡美術館,

成都,中國`

2023 跬步,元典美術館(收藏)三年展,天津,中國

2022 語言與言語:一個基于語言結構系統(tǒng)的展覽實踐,

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北京

2022 轉向-中國當代藝術大展(線上),藝次元,中國

2022 覺醒時代-第二界中國青年藝術展(線上),藝次元,中國

2021 接力(第二輯),元典美術館,北京,中國

2020 未來歷史學,南京師范大學美術館,南京,中國

2020 “豐和其境”當代藝術邀請展,其境研學藝術館,河北

2020 時間重啟•第3回,云躲山居,成都,中國

收藏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元典美術館/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

馬來西亞藝術博覽會/貴陽天海美術館/北京德山藝術中心/程昕東國際藝術空間/

香港當代美術館/深圳祥山藝術館/廣東肇慶美術館/山東威海 海.美術館/罡.美術館(成都)/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