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系統(tǒng):卡爾-海因茨·阿德勒 & 李迪對話展
開幕時間:2024-04-05 16:00-18:00
開展時間:2024-04-05
結束時間:2024-05-19
展覽地點:上海獅語畫廊
展覽地址:武康庭|上海徐匯區(qū)武康路376號
參展藝術家:卡爾-海因茨·阿德勒 、李迪
主辦單位:上海獅語畫廊
前言
《跨文化系統(tǒng):卡爾-海因茨·阿德勒 & 李迪對話展》由獅語畫廊策劃,由藝術史學家特雷莎·德·阿魯達(Tereza de Arruda)擔任策展人,展覽展出兩位藝術家的精選作品。這也是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在共同背景語境下的首次并置呈現。
卡爾-海因茨·阿德勒(Karl-Heinz Adler,1927年出生于德國雷門特格林,2018 年卒于德國德累斯頓)和李迪(1963年出生于中國內蒙古)是兩位在不同文化背景和藝術傳統(tǒng)中成長的藝術家,但他們的創(chuàng)作與生活卻有著有趣的交集。他們作為藝術家出生和受教的兩個國家都有著密切的社會-政治-文化關系??傮w而言,民主德國與中國文化上的關系反映了他們所處時代更廣泛的地緣政治動態(tài),其特點便是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團結。文化交流是促進兩國相互理解與合作的一種手段。兩位畫家都是在相似的背景前提下開始接受藝術教育的。20世紀中后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DR)和中國的繪畫美學都是在不同的地區(qū)背景下形成的,并構成了反映各自社會的獨特視覺風格:主要是具象和表現,強調清晰、直白、易于向觀眾傳達視覺信息。對社會代表人物和風景的寫實描繪是常常出現的題材,其風格往往讓人聯(lián)想到 19 世紀的學院派繪畫。
在完成了類似的傳統(tǒng)學習之后,兩位從未謀面的藝術家都發(fā)展出了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職業(yè)生涯???海因茨·阿德勒致力于與具體藝術(Concrete Art)相關的抽象藝術,以幾何構圖和對形式、色彩、動態(tài)、光學效果和空間的探索著稱,其作品強調數學的精確性和形式上的實驗性。李迪也專注于表現幾何、抽象以及形式與空間之間的關系,通過簡單姿態(tài)的重復喚起一種靈性與和諧感。對于這兩位藝術家來說,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過渡到具體抽象藝術(Concrete Abstract Art),代表著他們轉向對藝術形式元素的探索,將抽象作為超越了字面解釋和再現、傳達復雜思想和感覺的一種手段。這兩位藝術家通過限制色彩范圍(通常是黑白兩色,其次是正色),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到作品的幾何形狀、線條和構圖上,這在抽象具體藝術中司空見慣。沒有了各種色彩的干擾,觀眾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作品內部的結構元素與空間關系上。
八十年代末,李迪赴德留學,師從瓦爾特·達恩(Walter Dahn),就讀于布倫瑞克美術學院(Hochschule für Bildende Künste)。自2010年以來,他一直生活在布倫瑞克和北京之間,他不僅有機會見證了德國的統(tǒng)一及其影響,也有體驗到德國當代藝術的文化性與藝術性上的問題?!犊缥幕到y(tǒng):卡爾-海因茨·阿德勒 & 李迪對話展》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不僅首次以并置展出的形式回顧了兩位藝術家創(chuàng)作生涯的多系列作品,作為卡爾-海因茨·阿德勒在中國的第一次展出,本次展覽亦是一個加強跨文化對話的特別機會。
展覽的策展研究和作品選擇由藝術構成的視覺沖擊力為主要考量。這些作品都以非線性的路徑發(fā)展,但都充滿了藝術承諾和自我探索——這是因為兩位藝術家都渴望超越他們原初的疆域背景,不斷拓展他們的潛力。本次展覽側重于來自不同視角的對話,包括各種布面與紙面繪畫、木質拼貼畫和攝影作品。展覽中的墻面作品則通過卡爾-海因茨·阿德勒和弗里德里希·克拉希特(Friedrich Kracht)設計的前民主德國建筑外墻反映了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實現。鑄模的混凝土砌塊系統(tǒng)以巨大的規(guī)模點綴著城市全景。它們成為通過建筑介入形成的歷史與文化遺產的永恒象征,構成了民族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如今又在上海——這座體現了歷史遺產與當代創(chuàng)新的獨特并置、由傳統(tǒng)構成的現代城市——這場獨特的對話中實現了意義的延伸。
特雷莎·德·阿魯達
2024年2月于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