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線的線” 項目空間開幕群展
開幕時間:2024-03-16 16:00
開展時間:2024-03-16
結束時間:2024-04-25
展覽地點:天線空間項目空間
展覽地址:上海市靜安區(qū)曲阜路9弄B1層7號
參展藝術家:艾麗森·卡茨(Allison Katz)、程心怡、傅強(Owen Fu)、關小、菜迪·丘奇曼(Leidy Churchman)、劉鼎、李明、李泳翔、彭祖強、王伊芙苓韜程、尉洪磊、周思維
主辦單位:天線空間
天線空間榮幸地宣布項目空間開幕。始于2021年春季,“天線的線”是天線空間進一步加強展覽實驗性并以新興藝術家為導向的作品委任項目。獨立于畫廊常規(guī)展覽之外,這一替代性空間隨著作品的制作周期變更節(jié)律,以柔軟姿態(tài)為在地性展覽提供語境和契機;同時,作為逸出的隱喻,“天線的線”不斷質詢著機構重新進入知識生產邊緣的潛力,以期用更廣泛與復雜的方式思考區(qū)隔、流動和聯(lián)系。
伴隨著十二位藝術家的實踐,“天線的線”重繪了一張感性的圖譜,它潛藏于既有的社會組織模式與藝術史序列之下,以偶然性、情狀、虛構與自我虛構為線索,延展出作品間松泛而豐富的關聯(lián)。從實用主義政治的歷史時刻中出走,旁逸斜出的圖譜引入了一種去接近藝術實踐和策略的模式:使注意力休憩于主體間的留白處,強調關系及其生成的方式,并始終留存闡釋的開放性。
“出神”的狀態(tài)成為展覽中作品對紛亂當下的回應,在間接的語言與自由流轉的互動中,它們共同組建了一個開放的視覺系統(tǒng),難以在其中獲取確切的符號或媒介考古學知識,而充盈著未被收編的情感、杜撰的敘事和似曾相識的閃回。這種精神的游離與失焦可被視為一種“世界創(chuàng)造”和建設,因為它承認了現(xiàn)實中被常態(tài)化的缺損,使我們放棄對日常的固有知識,并試圖通過短暫性與不在場來處理;它即是批評,又是作為添加或修復的姿態(tài)。
以全然的知覺來度量每一個當下的瞬間,于渙散中冥思,在隨意的拼貼與應答中參透靈光與妙言,這樣的練習如同在內觀中觀照世界,并生成新的聯(lián)系;實際上,自內而外的重新整合也是對潛力和可能性的一種構想,它削弱了現(xiàn)實的結構,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個平行的時間和地點。創(chuàng)造與再制不僅喚醒了瑣碎世俗與親密關系中所蘊含的能量,更試圖以替代性的認識論介入為機構與意識形態(tài)所約化的二分世界。
如同天空中隱約交錯的航跡,“天線的線”意指的這一廣闊的關聯(lián)和對應系統(tǒng)描摹的出一個尚未完全出現(xiàn)、卻已漸顯于地平線上的世界;跨越了東方與西方、邊緣與中心、離散與聚合間的無主之地,它指向的是超脫地緣與文化之裂隙的別處。
圖文致謝藝術家及天線空間
關于藝術家 About Artists
艾麗森·卡茨 Allison Katz(b. 1980,蒙特利爾)現(xiàn)生活和工作于倫敦。她作品反思了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盤根錯節(jié)、有時自相矛盾的本質。她將交流的模糊性容納其中,用戲謔幽默而又刨根問底的手法拓寬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藝術家“標志”??ù牡淖髌吩谌綦[若現(xiàn)、半遮半掩的詩意空間中運作,指引著觀眾去注意繪畫表面和繪畫主體所構成的多層次意識中。
程心怡(b. 1989,武漢)現(xiàn)生活工作于巴黎。在程心怡的繪畫實踐中,她常通過對人們生活狀態(tài)的細致關注以及對畫面中內部層次與結構的細致處理,體現(xiàn)人物之間的互動與親密瞬間,從而映射內心世界并營造豐富的情感與感官體驗。
傅強 Owen Fu(b.1988,桂林)現(xiàn)工作生活于洛杉磯。他的作品從來不是一個具體的形象,它更像是一個情感、欲望是表象之下繁復現(xiàn)實的化身。圖像背后是缺位的面孔,幻覺與想象充斥著豆豆眼,感性的情愫、空虛的荒誕、喜怒哀樂飄移其中。
關小(b. 1983,重慶)現(xiàn)工作和生活于北京。關小以一種充滿樂趣的方式進行雕塑、影像和裝置作品的創(chuàng)作。她在各種豐富的材料之間建立各不相同的關系,創(chuàng)造出一種突破歷史和文化界限的視覺語言,用拼貼的方式,將經典藝術語言與工業(yè)制造文明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作出獨特的當代藝術形式。她通常會將實體物件,例如工業(yè)制品和文化產品,與瀏覽臺式和筆記本電腦熒幕中那無限宇宙所收獲的大量的圖像相并置。她將截取自彼此對立、甚至相互沖突的領域中的材料轉化為具有凝聚性的肌理,融合了古典與現(xiàn)代、數(shù)字與模擬、自然與人造等模式。關小對材料的排布頗具預見性又令人著迷,她的作品協(xié)調著可能性與隱現(xiàn)的危機,批判技術對當下的時刻入侵,并對我們即將來臨的、紛亂錯雜的未來提供令人難忘的想象。
萊迪·丘奇曼 Leidy Churchman(b.1979, 賓夕法尼亞州)的繪畫以題材廣泛著稱:從風景、廣告、網(wǎng)絡視頻、到藏傳佛教、自然照片、科學圖表乃至其他藝術家的作品;看似包羅萬象,但萊迪對主題的選擇明顯是個人化的,與其說是一部百科全書,不如說是私人瀏覽器的歷史記錄。萊迪的繪畫在具體事物中追求普遍性,更作為更宏大意識探索的一部分,旨在拓展可知性與可畫性的邊界。
劉鼎(b.1976,常州)現(xiàn)居北京,是藝術家和策展人。通過影像、裝置、寫作等媒介,他的觀念性藝術創(chuàng)作與策展實踐以思想史為綱,從人文主義視角對中國當代歷史與現(xiàn)實進行有機連接多角度的描摹,以多重線索展開對中國藝術的主體性敘述。近年來,劉鼎在藝術創(chuàng)作、策展、出版等方面豐富生動的實踐共同構成了他不斷發(fā)展的創(chuàng)作線索。自2022年起,他出任第八屆橫濱三年展(2024年開幕)的藝術總監(jiān)。
李明(b. 1986,沅江)現(xiàn)生活和工作于杭州。2008年,他于中國美術學院獲得學士學位。他早期的實踐以DV鏡頭記錄下藝術家自身在中國高速城市化風景中進行的表演而為人所知。李明以自身作品媒介中的時間性,檢視數(shù)字圖像和物質流通的邏輯。在一些作品中,他嘗試將這些流通邏輯轉化為圖像遞進的規(guī)則??傮w而言,其作品的偶發(fā)和游戲性等特質,能讓人想起90年代中國觀念藝術和錄像藝術的若干線索。李明的錄像作品除了探索數(shù)字影像存儲設備對記憶和時間感知的影響以外,他的日常冥想實踐也啟發(fā)他追求一種感受性的電影,映射我們的內在現(xiàn)實,以及不同現(xiàn)實之間的超距聯(lián)結。這點體現(xiàn)在他作品中的非線性影像節(jié)奏;在他的影像剪輯以及他對日常事件所進行的重新編排中,都可以見到這樣的節(jié)奏——時而近乎迷幻,時而仿佛素人自制影片。
李泳翔(b. 1991,長沙)現(xiàn)生活工作于德國柏林。他的藝術實踐運用多種媒介,然而,他的興趣主要集中于繪畫、雕塑、音樂和影像之間的跨界交融。受到文化和移居流散經歷的相互影響,李泳翔帶有目的性地游走于媒體、規(guī)范與文化特性之間,挑戰(zhàn)主權觀念和現(xiàn)有的權力結構。
彭祖強(b. 1992,長沙)現(xiàn)生活和工作于荷蘭阿姆斯特丹。彭祖強的創(chuàng)作以錄像、電影與裝置的形式展開,著眼于具體物件、語言和歷史中潛藏的多元聯(lián)系與情感痕跡。
王伊芙苓韜程(b.1981,成都)現(xiàn)工作和生活于鹿特丹。王伊芙苓韜程的作品應當被視作一個整體的“星群”, 它們涵蓋了眾多既定藝術門類,包括繪畫、書法文字、環(huán)境裝置、錄像短片、服裝設計和表演。她的作品作為媒介、載體,為她所設定的多種主題服務,例如中國傳統(tǒng)與現(xiàn)當代藝術、以及殖民歷史、酷兒、女性文化與女性主義運動等,并通過重疊混合,將這些相互獨立的概念交融鏈接。
尉洪磊(b. 1984,內蒙古),目前工作和生活于北京。尉洪磊的錄像和雕塑實踐中帶有特別個人的視覺語匯,混合了網(wǎng)絡流通的圖像以及來自中國城市紋理中無序生長著的視覺文化。他感興趣的是所有可感事物以及文字作為一種思考形式的可塑性。這種可塑性呈現(xiàn)在藝術家于作品的視覺形式和名稱兩者之間進行創(chuàng)造式的跳躍,而結果是這些作品以一種帶有隱士風格的方式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
周思維(b. 1981,重慶)現(xiàn)工作和生活于上海。周思維聚焦于人對于文化的理解以及反之,文化對于人的作用這兩方面話題。在周思維的畫面中,他將幾種視覺和文化慣性糅合在一起,讓畫面自己發(fā)展出新的意圖和暗示,熟悉感和陌生感同時體現(xiàn),留出讓人任意解讀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