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脈之間——余果個展
開幕時間:2023-05-26 16:00
開展時間:2023-05-26
結(jié)束時間:2023-06-25
展覽地點:CLC畫廊
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798藝術區(qū)七星東街E02棟CLC畫廊
參展藝術家:余果
主辦單位:CLC畫廊
藝術創(chuàng)作在很多情況下都始于某種“沖動”。如果有人追問創(chuàng)作的根源,藝術家多半會覺得向他人解釋,是件即麻煩又沒必要的事。但時間一長就會發(fā)覺:最想弄明白的人其實還是自己。
最好的情況是自己永遠也無法消化這種“沖動”。這樣反而會一直不停地創(chuàng)作下去。但在長期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總會冒出一些“自以為是”的“醒悟”,雖然影響不了他人,但會讓自己的創(chuàng)作進入不同的階段。
我最早和“地理”有關的作品,只是想單純地讓身體“走入其中”。比如一邊收聽關于城市的廣播一邊走進郊區(qū)的深山,直到找到信號消失的邊界。當時無法解釋這樣的“沖動”有何意義,但我清楚的知道它肯定不是對日常生活的逃離??赡苁窍肴ダ斫猓喝藶楹沃荒茉谝欢ǔ叨壬细惺墁F(xiàn)實?這種感知的尺度和空間是什么樣關系?所以我早期的作品基本是通過影像去表現(xiàn)這種“關系”,但在使用“影像”的過程中又自然發(fā)掘了“媒介”這一層關系。這也導致那個時期的作品現(xiàn)在看來有點“行為影像”的意味,雖然出發(fā)點大相徑庭。
但構成“現(xiàn)實”卻的不只有空間、媒介和身體,還包括他人、事件、歷史……。如果早期“走入深山之中”并不是要逃離現(xiàn)實,而是想先打磨一件“武器”,那么后一個時期的作品總是有意想“挑戰(zhàn)”更復雜的關系。但藝術總是要先有具身化的感受,所以具體的地理空間也迫使我對“現(xiàn)實”的描述回到具體的點上。這個時期“地理”在我的作品中,可能是一個具體的城市或村莊,也可能是一種地形。作品看似雜糅,但方法上卻很統(tǒng)一。
今天我對“地理”的理解和使用又在發(fā)生變化,“地理”在我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可以是一種媒介,也可以是我記憶中老家的后山,或是曾經(jīng)爬過的一個埡口,它可以是廣袤的現(xiàn)實空間也可能是我記憶中不斷返回的一個原點,總之基于它去描述“現(xiàn)實”一直是我不變的創(chuàng)作沖動。好在我只需要對實踐負責,不需要說的那么透徹。
——余果
余果個展:山脈之間 將于5月26日(周五)與北京畫廊周同期啟幕,這也是藝術家余果在CLC畫廊的首次個展。
關于藝術家
余果1983年出生于四川通江,于2006年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現(xiàn)工作生活于重慶。余果的創(chuàng)作涉及繪畫、錄像、寫作等多種媒介。近期展覽包括:“饑餓地理”,泰康空間,北京,中國(2019);“全球都市2.0”,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法國(2019);“我們棲居的地方”,卡蒂斯特,舊金山,美國(2019);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成都,中國(2018);“重慶森林——個亞洲倫理城市樣本”,重慶,中國(2018);“漂流”,現(xiàn)代汽車文化中心,北京,中國(2018);“腹地計劃”,廣東時代美術館,廣州,中國(2015);“旋構塔——2014中國青年藝術家推介展”,時代美術館,北京,中國(2015);“靠近現(xiàn)實”,杜塞爾多夫文化局,杜塞爾多夫,德國(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