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的帝國”新生代藝術家群展
開展時間:2022-11-26
結束時間:2022-12-31
展覽地點: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首爾空間
展覽地址:韓國首爾市江南區(qū)狎鷗亭路75街6號B2
策展人:樸惠涓(Yonni Park)、洪智??(Jeeeun Hong)
參展藝術家:禹國元(Woo Kukwon/韓國),潤俠(Yoon Hyup/韓國),雨夜來(Yuyelai/日本),貢坎(Gongkan),王茜瑤(中國),江上越(Etsu Egami),雷蒙德·萊姆斯特拉(Raymond Lemstra/荷蘭),阿爾伯特·威廉(Albert Willem/比利時)
主辦單位: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首爾空間將于11月26日推出新生代藝術家群展“L'empire des sens”。該展旨在講述八位國際知名的藝術家關于直面世界、認知世界、真誠面對現(xiàn)實的故事,也是我們與之進行對話的開端。
展覽由樸惠涓(Yonni Park)和洪智??(Jeeeun Hong)聯(lián)合策劃。參展的八位藝術家為禹國元(Woo Kukwon/韓國),潤俠(Yoon Hyup/韓國),雨夜來(Yuyelai/日本),貢坎(Gongkan),王茜瑤(中國),江上越(Etsu Egami),雷蒙德·萊姆斯特拉(Raymond Lemstra/荷蘭),阿爾伯特·威廉(Albert Willem/比利時)。
話語也宛如花朵一般,擁有著自己的色彩。
——歐那斯特·萊斯(Ernest Rhys)
八位藝術家將與我們分享何種顏色的對話?
禹國元和潤俠這兩位韓國藝術家的作品中包含著愉悅與快樂,然而愉悅地看待這個世界并非易事。注視禹國元作品中的人物與角色會讓人聯(lián)想起兒時曾經(jīng)讀過的“伊索寓言”等寓言故事。通過被人格化的動物與人物的表情和行動,能夠讓人忘卻現(xiàn)實的疲憊,讓人學到新的生活方式。作為他的作品特征,把厚厚的油畫顏料刮除而呈現(xiàn)出的紋理看上去像細細的線,這種表現(xiàn)手法仿佛把禹國元式的寓言與我們連接在了一起。
潤俠表現(xiàn)了現(xiàn)實中的都市與超越空間而存在的事物。通過他的雙手,抽象的流動與能量被視覺化處理,變成了美麗的五彩斑斕的點和線體現(xiàn)在了畫作之上。通過這種方式所表達的積極向上的能量,成為對于我們所存在的這個空間的視線與認知,創(chuàng)造了我們心中快樂的節(jié)拍。
雷蒙德·萊姆斯特拉使用了能夠立刻引發(fā)人們認知的嚴謹?shù)膸缀螌W語言,在具體與抽象之間達成和諧,從一種樂觀愉快的角度去觀察以視覺去認知人生的人類沖動。藝術家通過謹慎地應用選擇性強調(diào)手法以及有意識的對比性沖突,探求人類的認知行為,并在此過程中表達喜悅與發(fā)現(xiàn)的感覺。
雨夜來追求一種純粹的狀態(tài),探索人類存在的意義。在她對東方古典哲學研究經(jīng)驗之上的大膽素描以及行云流水般的筆觸之中,蘊含著直面并試圖走近人類本質(zhì)的藝術家的內(nèi)心世界。
王茜瑤與貢坎則通過作品直視并重新詮釋現(xiàn)實世界。這正是他們對待現(xiàn)實的方式。
在王茜瑤的作品之中蘊含著現(xiàn)實中的風景、一舉一動以及藝術家的思想。由色彩與線條組成的大膽的繪畫手法是一種充滿了活力的表現(xiàn)方式,這也正是藝術家的內(nèi)心與身體的視角、感情與思想的集合體。藝術家的作品把東西方的哲學與新生代的思想融為一體進行表達,在觀眾身上會成為另一種思想從而發(fā)揮自身的影響力。
貢坎的作品之中存在著一種能夠找到靜謐時刻的遠程傳送裝置??梢杂|及遠方的遠程傳送裝置,為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我們提供了一個平等與希望之美感的出口。因黑色的遠程傳送裝置而變形的背景由于對比而成為了詩一般的存在,更加展現(xiàn)出了自身的魅力。
江上越對人類的溝通與感應交流進行了觀察。溝通所具有的本質(zhì)上的局限性成為了她創(chuàng)作作品的出發(fā)點。該藝術家出生并成長于日本,而且在中國與德國接受了教育。在多種語言與文化碰撞交織的交匯點上,她切身體驗到了溝通的局限性。在體會到局限性的那一刻,藝術家探索了對感應交流與局限性的理解,并開始了更為熱忱的溝通對話。
阿爾伯特·威廉善于在日常生活與人之間發(fā)現(xiàn)特別的愉悅。像孩子般繪畫的藝術家故意回避沉重的主題,選擇描繪讓人凝視并且莞爾一笑的日常生活。這種方式也許會與現(xiàn)實形成鮮明的對比,但這種風趣與機智會成為讓人迎接新一天的力量。
對于所有時代的藝術家而言,圍繞著他們的環(huán)境與現(xiàn)實是重要的創(chuàng)作主題,通過藝術審視今天并創(chuàng)造出今天的樣子。生活在同一時代之中的藝術家們的故事正是目前時代文化的產(chǎn)物,也是對今天的記錄。今天與觀眾們分享的藝術家們的對話,具有與我們賦予的意義相符的價值。
關于藝術家
禹國元(Woo Kukwon/韓國)
禹國元1976 年生于韓國首爾,2003年畢業(yè)于日本東京設計師學院,現(xiàn)工作和生活于首爾。他的作品專注于現(xiàn)實和幻想之間的差距,主要用油畫以及紙上繪畫和裝置來創(chuàng)作。
禹國元在小時候就接觸到了生命與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促使他躲避現(xiàn)實,進入充滿幻想的童話世界。長大后,他漸漸發(fā)現(xiàn)美麗的童話故事背后隱藏的殘酷,使他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了解世界,也啟發(fā)他對于哲學和宗教研究。另一方面,禹國元的作品圍繞“美麗”、“嬰兒”、“美好”三個元素,并將其與死亡主題結合?,F(xiàn)實與幻想之間的矛盾,驅(qū)使藝術家在童話中尋求真理,在哲學中尋求幽默,在圣經(jīng)中尋求自由。
禹國元的早期作品主要由粗糙的劃痕組成,表達了放蕩自我的原始危險性。近年他的作品演變成一種更穩(wěn)定的形式,通過厚厚的油漆層堆積成豐富的材質(zhì)來表達。禹國元的作品將殘酷的童話場景和粗略涂抹的名言與他自然的色彩天賦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一種混合了波普藝術和具象藝術的獨特流派。
禹國元被選為韓國重要獎項之一的第32屆JoongAng美術獎的20位藝術家之一。他舉辦過近20次個展,作品亦展出于韓國國立現(xiàn)代美術館、首爾國立大學藝術博物館、首爾藝術中心等地。他的部分個展包括《嘉年華》(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2022),《我是你的父親》(Noblesse Collection空間,首爾,2021),《耶利米亞是個牛郎》(樂天LOTTE Avenuel空間,首爾,2020),《第三次的幸運》(BK藝術空間,首爾,2019),《Querencia》(PYO畫廊,首爾,2018),《Art Plage》(樂天蠶室LOTTE Jamsil 空間,首爾,2018)等。部分群展包括《Moa Invite》(首爾國立大學藝術博物館,2011);《Korea Tomorrow》(首爾藝術中心,2013);《Story Shower》(Space K博物館,2015)等。他的作品被韓國國立現(xiàn)代美術館、首爾國立大學美術館等博物館收藏。
潤俠(Yoon Hyup/韓國)
潤俠1982年在韓國出生,現(xiàn)在紐約工作生活。
他自幼學習小提琴與滑板,曾夢想過成為滑板設計師,但接觸繪畫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21世紀初,他在創(chuàng)作壁畫與現(xiàn)場作畫的過程中放棄底稿直接上色,從此以后,逐漸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表現(xiàn)手法。
潤俠從獨特視角出發(fā),以隨性揮灑的點與線條繪出極簡主義作品。他體驗過多種文化,因此,作品也折射出鮮明的多文化元素。音樂的節(jié)奏感與即興表演的瀟灑隨意,多元文化靈活的視角與強烈的感染力,都成為創(chuàng)意之源,以點、線、“節(jié)拍”與色彩的形式出現(xiàn)在他的作品里。上述元素混合在一起,為獨樹一幟的抽象作品注入無窮能量。
潤俠最近的個展包括:“光與影”(Stolen Space 畫廊,英國倫敦,2022),“行星”(NANZUKA 2G畫廊,日本東京,2021),“當你沉睡時”, Aishonanzuka畫廊(中國香港,2021),“萬花筒”(Stolen Space 畫廊,英國倫敦,2020),“內(nèi)心幻景”(安東尼奧·科倫坡畫廊,意大利米蘭,2019),“線與點”(Everyday Mooonday 畫廊,韓國首爾,2019),“頭燈”(The Yard,美國紐約,2018),“即興創(chuàng)作”,由HUF贊助的個展(美國紐約,2018),“節(jié)奏與流動”,由HUF贊助,16 Shibuya(日本東京,2017)等。
他的作品被迪奧, 蒂芙尼公司, 耐克, HUF, 迪士尼, FTC, 環(huán)球音樂集團, Verve, WeTransfer, Maison Kitsune, 瑞格布恩, 芭比波朗, 邁迪康姆玩具公司及旗下的生活家居品牌Medicom Fabrick, 卡西歐G Shock, 優(yōu)衣庫, Beams, Enroute, Chari&Co, S'well, Lumine購物中心, 威登·肯尼迪廣告公司(紐約分公司), Facebook(紐約分公司), 香港九龍倉集團有限公司等機構收藏。
雨夜來(Yuyelai/日本)
雨夜來1999年生于日本,是面向世界嶄露頭角的新一代藝術家。她以童年的書法與篆刻經(jīng)驗為原點,研究東方古典思想,以創(chuàng)作亞洲風格的藝術為目標,作品包含東方氣韻。她創(chuàng)作的主題概念是Human in Animal,展現(xiàn)人類的人性。
她的最近的個展包括:《人外_初生》(白石畫廊銀座新館,日本東京,2022),《人外》(陸奧畫廊,日本千葉,2021),《人性在哪里?》(森林里的行為藝術,日本,2021),《人外_人與動物的邂逅》(輕井澤美術館新館,日本長野,2021)等。
她參與的群展包括《神木佐知子&雨夜來:遇見》(臺北白石畫廊,2022),《雙人展:森田學 × 雨夜來 》(香港白石畫廊,2022), 《亞太》(ASIA-PACIFIC)(法國巴黎A2Z藝術畫廊,2022),ACT 藝術獎 (日本東京Artcomplex中心,2021),東亞文化之都 順川(韓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公園順川海灣展覽館,2021),穿戴城市 3.0 (美國芝加哥亞洲藝術研究院,2021),東方國際藝術展(2020)等。
貢 坎(Gongkan)
貢坎生于1989年,現(xiàn)在生活工作于泰國曼谷。在曼谷廣告公司創(chuàng)意部門工作兩年后,貢坎決定轉行追求藝術事業(yè)。他搬到了紐約,并找到了許多新的靈感來源。雖然紐約有多元化且開放的環(huán)境,它也反映出了很多生活問題,如性別、宗教上的不平等,以及不同種族間的摩擦。從最初的紐約街頭壁畫藝術至今,貢坎已使用畫布、視頻和雕塑等多重媒介,發(fā)展他的心靈傳送概念,以觸及更廣泛的藝術敘事。
貢坎在紐約的早期藝術風格源于抑郁,這種心態(tài)來自于他的親身經(jīng)歷,他曾目睹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在充滿歧視的社會里遭受不公平待遇,這類蔓延全球的問題使貢坎深受啟發(fā),形成了他以“傳送”為主題的標志性創(chuàng)作概念——這是對進入更好、更歡樂、更令人向往的世界的隱喻,也是充滿諷刺和矛盾的象征,反映了痛苦的現(xiàn)實。
貢坎的近期精選個展包括:“心境”,當代唐人藝術中心(中國北京,2022),“貢坎:給恨彩虹的人”,Over the Influence畫廊(法國巴黎,2022);“內(nèi)省”,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泰國曼谷,2021);“冰山一角”,Over the Influence畫廊(美國洛杉磯,2021);“昨天今天明天”,曼谷河城(泰國曼谷,2019)。精選群展包括:“后我世代:如何書寫年輕藝術家”,當代唐人藝術中心(中國北京,2022);“墜落”,當代唐人藝術中心(中國北京,2022);“澳門藝術:澳門雙年展 2021”,澳門美術館(澳門,2021);“內(nèi)省烏托邦”,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泰國曼谷,2020);“污染”。曼谷河城(泰國曼谷,2020)。
王茜瑤(中國)
王茜瑤1992年生于重慶,2010-2014 就讀于四川美術學院(本科),2015-2018 就讀于德國漢堡美院(本科) ,2018-2019 就讀于紐約州立大學(碩士) ,2019-2020 就讀于德國漢堡美院(碩士),現(xiàn)生活工作于柏林。
王茜瑤的抽象繪畫描繪的是定格在畫布上的運動,傳遞出無邊際的感覺,還有無拘束的生命力。她的創(chuàng)作融合了多種材質(zhì)技法,比如油畫、丙烯、粉筆、鉛筆、油畫棒。一方面,她富有表現(xiàn)力的線條沿襲了亞洲繪畫大家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她的作品沒有使用任何來自故鄉(xiāng)的經(jīng)典材料。
抽象繪畫是王茜瑤自我表達直接且唯一的形式。她的作品通常始于密集的靈感,并經(jīng)由外部刺激或內(nèi)部醞釀觸發(fā),繼而直接流動為形式上的探索。在她眼中,她的作品是一個幾近無形無體的運動過程,靈魂漂浮在空中,一切事物不再重要;擺脫了所有束縛,線條彼此交織,持續(xù)流轉、轉換和飛行,意欲突破條條框框。
王茜瑤最近的個展包括:“月亮水晶宮”,貝浩登,巴黎,2022),海市蜃樓,Gerber & Stauffer Fine Arts,蘇黎世,2021),一種在樹間飛行的舞蹈(千高原藝術空間,成都,2021 ),桃花源記(Soy Capitán畫廊,柏林,2019)等。
她的作品還展出于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PS1“Printed Matter’s紐約藝術書展”,德國萊比錫Spinnerei藝術博物館,漢堡當代沙龍藝術空間,漢堡Mom藝術空間,巴黎Liusa Wang畫廊, 紐約里查德&多莉馬斯畫廊,紐約Chamber 101藝術空間,漢堡Benzene藝術空間,杜塞爾多夫Sprink藝術空間,巴黎國際行為藝術節(jié),漢堡Hicox藝術獎提名展,漢堡Schües藝術獎提名展,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博物館,重慶美術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蜂巢當代藝術中心,上海Vacancy畫廊,成都千高原藝術空間,重慶坦克庫當代藝術中心,重慶佳想安善美術館等。
江上越(Etsu Egami)
江上越(Etsu Egami)1994年生于日本,目前工作于東京和紐約,是日本戰(zhàn)后崛起的第三代當代藝術家中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家之一。她在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設計學院,中國中央美術學院留學。豐富的海外經(jīng)歷和個人體驗,讓她對語言和交流的學科非常感興趣。江上越的作品包含了聲音、視頻和繪畫等多種媒介形式,她通過這些探索人類的本能和交流的真實性,提供了更人性和更國際的視點。
江上越因杰出的創(chuàng)造力屢獲殊榮:2021年和2020連續(xù)入選福布斯30歲以下精英榜,2021年被評為Artsy最受歡迎的國際的藝術家之一,獲中國文旅部、日本文部省、韓國文化廳舉辦的中日韓東亞文化都市2022二等獎;2020年獲日本文化廳杰出藝術家,入圍日本當代藝術基金會獎,并被選為日本文化廳杰出藝術家派遣紐約;獲索福林基金會亞洲杰出藝術家獎(Sovereign Asian Art Prize,2019);第十六屆千葉市藝術文化新人獎(2018),第17屆東方國際美術展日本外務大臣獎(2017)等。
江上越曾于多個城市舉辦展覽,個展包括“彩虹”(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首爾,2022),“一個誤解的時刻,所有的面具都掉下來了”(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2021),“彩虹 ”(輕井澤新美術館,輕井澤,2021),“Facebook”(前波畫廊,紐約,2021),“彩虹”(白石畫廊,臺北,2021),“社交距離”(A2Z畫廊,巴黎,2021),“星球時間”(銀座GSIX,東京,2021),“Entrance gallery Vol.1江上越”(千葉市美術館,千葉,2020),“對話4000年”(千葉市文化中心,千葉,2018),“被掩蓋的真相”(銀座,東京,2017),“這不是誤聽 ”(德薩畫廊,北京,2016)等。
此外,她的作品也展出于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巴黎大皇宮、上野之森美術館、UNESCO文化館、芝加哥亞洲藝術研究所、日本當代藝術基金會、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韓國文化廳、日本富岡市美術館、日本南城美術館、東京日中友好美術館、中國油畫院美術館、第二屆北京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第三屆 CAFAM雙年展、天津古海岸文化館、北京樹美術館、炎黃美術館、元典美術館、今日美術館、韓國麥粒美術館、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等。
她的作品被眾多美術館和公共機構收藏,包括:輕井澤新美術館、日本廣島wood one美術館、日本南城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莫斯科車庫美術館、德國Galerie99、元典美術館、和美術館、 樹美術館、達美美術館、依戀集團、韓國順天市文化中心等。
雷蒙德·萊姆斯特拉(Raymond Lemstra/荷蘭)
雷蒙德·萊姆斯特拉1978年生于荷蘭格羅寧根,2004年畢業(yè)于密涅瓦大學,次年前往阿姆斯特丹居住。他擅長在紙本上創(chuàng)作繁復的圖樣,這是他美術創(chuàng)作的根基。后來,他在繪畫道路上孜孜不倦地鉆研。于2015年前往西班牙索莫專攻繪畫,近來則在韓國首爾活動。
萊姆斯特拉擅長用石墨繪制虛構人物,他以栩栩如生的細膩筆觸,表現(xiàn)較為抽象的人物特征,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探尋某種平衡。他用嚴密的幾何語言闡述自己的畫作,打造出鮮明的個人風格,幾乎一眼就能辨認出他的作品。透過這種手法,我們發(fā)現(xiàn)了他藝術實踐的一大要訣:以妙趣橫生的研究方法探尋人類的沖動,繼而以視覺化的方式辨識生活。
我們的感官癡迷于面部識別(空想性錯視),我們總認為無生命物體或隨機排列的幾何形狀會回過頭來看著我們。為此,萊姆斯特拉投入大量精力,摸索如何排列關鍵元素,呈現(xiàn)出想象中模特的樣貌。他精心渲染人物特征,借助服裝、發(fā)型、配飾、姿勢等元素賦予作品極高的辨識度,同時也用幾何形狀表達抽象意蘊,引導觀眾透過人造的形狀感受特別的情緒。
萊姆斯特拉精心安排,在特定區(qū)域加強細節(jié),營造出兒童繪本般的效果。對于感興趣的部分,他予以強化,制造顯而易見的焦點,不重要的部分則加以簡化甚至徹底刪除。他希望觀眾在體驗畫作的過程中,能獲得他在探索發(fā)現(xiàn)過程中獲得的喜悅。因此,他刻意在簡約與復雜之間營造強烈沖突,將天真與世故,瀟灑與理性糅為一體。
萊姆斯特拉最近的個展包括“沙龍”(Unit畫廊,英國倫敦,2022),“聯(lián)絡”(Mini畫廊,荷蘭阿姆斯特丹,2022),“小心”(Everyday Mooonday畫廊,韓國首爾,2018),“獨奏”(The Nut,中國上海,2013),“雜集”(Ultra de la Rue創(chuàng)意空間,荷蘭阿姆斯特丹,2013),“春/夏”(Pictoplasma角色設計和藝術平臺,德國柏林,2011)等。
阿爾伯特·威廉(Albert Willem/比利時)
1979年?于?利時,從未受過學院美術教育的他,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獨特詼諧,充滿童趣的繪畫技巧。他的繪畫主題幽默輕松,有意回避沉重或深刻的主題,聚焦?常?活中某個難忘的瞬間的歡快的回憶。威廉對此解釋:“我從未力求完美。我甚?可以規(guī)避完美,因為它會消解幽默感。”
威廉從黃金時代的佛蘭德斯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中汲取靈感。??耶特·博魯蓋爾畫?上豐富?諧趣的?物和散落的故事讓他癡迷不已。他認為黃金時代的藝術家在描繪多?群像,并在看似紛亂和層層疊進的諸多內(nèi)容中描述不同關系,并將多個“小場景”融合聯(lián)絡,襯托出完整的畫?情緒的?法使他受益良多。
威廉充滿童真的畫?繼承了佛蘭德斯風俗繪畫傳統(tǒng)中的戲謔和玩趣,著眼于?活?落中的快樂。而他的布?創(chuàng)作在不知不覺間,逐漸?向更?尺?。“?尺?會令?切變得抽象。?物變得就像?塊,和不同筆觸線條的集合。”
他的個展包括:“阿爾伯特·威廉”(魯?shù)婪?middot;佛賈畫廊,奧地利,2022),“放學了”(沃特豪斯&多德畫廊,倫敦,2022)等,他的作品在德國、莫斯科、比利時等地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