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于風暴中心治愈我 - 攝影新節(jié)點,生于1990

開展時間:2022-04-22

結束時間:2022-05-22

展覽地點:倉美術館

展覽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qū)轉塘街道創(chuàng)意路313號象山藝術公社E1幢

參展藝術家:陳海舒、陳榮輝、高明昔、高山、何博、郝新宇、金向怡、李必豪、呂格爾、良秀、盧禹凡、馬海蛟、黃乖兒&汪潤中、王翰林、吳為、吳雨航、魏竹岑、徐冠宇、 周泓宇

主辦單位:倉美術館

展覽介紹


1990年代前后開始的影像類創(chuàng)作,與前代相比進入到了更新的發(fā)展方向?;诟憬莸挠跋瘾@取方式和豐富的創(chuàng)作媒材,見證并身處更迭中的年輕一代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者進行著越漸多元的實踐。他們越來越強調更具體的視點和更加實際的價值取向。實驗性,問題和關系意識,作品中自身的定位和參與感,成為他們的作品中極為突出的特征,這與過往的攝影樣態(tài)有非常顯著的差異。


這個展覽的參展者不能代表其他誰。我總是覺得,不老是強調代表,就可以更自由。

所以我慶幸的是,能以策劃展覽的方式跟創(chuàng)作者朋友們聚在一起。

“朋友”在此沒有虛情假意的自來熟,它對應的就是其字面意義。

為這個展覽,高明昔和我分別聯(lián)絡自己熟悉且認可的創(chuàng)作者。我這邊的名單,直接關聯(lián)起我從接觸攝影到在高校學習攝影,再到同時作為創(chuàng)作者和攝影雜志編輯與行業(yè)發(fā)生關系的十年經歷。同班同學、師姐師妹師弟、過往的共同參展者、雜志的文章作者和雜志組織評選的獲獎者和入圍者,的確因為這些相互關系,我有機會較為深入、持久地觀察并嘗試理解他們的創(chuàng)作動機、方式、成果和影響。也由此,我們慢慢成為朋友。一年一年,我在緩慢地創(chuàng)作,同時目睹他們或持續(xù)或高效(或兩者兼具)的創(chuàng)作進程,這種共時性讓人踏實。

他們有的不動聲色暗自耕耘,或相反,在進行新實踐的同時,不斷大聲呼喊,希望工作成果和理念抵達更多的人,贊揚和爭議加身。他們中有的在國際層面的攝影權力話語體系里逐漸亮相,有的則暫時選擇離開藝術行業(yè),去做其他“更有意思”的事。

不妄言這些如此不同的創(chuàng)作者之所為,在多大程度參與了當下攝影的發(fā)展進程,非常重要的是,其藝術實踐在各自的影響范疇內,不斷告訴熟悉攝影很久的人或者剛接觸攝影的人:這種媒介(還)可以是怎樣的,它(還)可以如何實現(xiàn)真實的表達和交流。與其依然糾結于攝影應該是什么,不如在他們(以及更多各年齡段的真誠創(chuàng)作者)的牽引下,理解并承認世界是由具體的許多個“自己”的故事構成的——這一點的反面陷阱,經常讓人將世界等同于“我”,并將“非我”擋在外面。謝謝他們的展示和分享,基于此,我之所見不再只是“我自己”。由這些“他人”、這些朋友捕捉和制造影像映射到“我”面前,相互觸碰,然后散開。一點點殘影留下來,我們嘗試在彼此的利益或困苦、喜樂或得失之間,聽聽自說自話里是否有共同的聲音。聲音交融,內化為我自己的,或者,TA自己的。

愿感同身受不只是口號和表態(tài)。

策展人:何博

有點久了,十幾歲的時候我對自己有過一次懷疑,不過它沒能持續(xù)太長時間,但這足以讓我去思考,我因何成為他們口中落落寡合的那類人。

當然現(xiàn)在看來,不管基于創(chuàng)作觀還是世界觀,這種評價都是可笑的,禮貌的說法是缺乏思考與更為開放的學習。

這也很好理解,你沒有遵循框架的設定,被打破的規(guī)矩讓某些概念不再擁有唯一性。變化產生了,應激就在所難免。

而說到攝影也是,普遍印象里,拍與被拍的關系明確,它作為工具(表層意義上的服務性)被使用的意義更大。而著重觀念構架與傾訴的創(chuàng)作面向,或許并沒有成為攝影在過去更多人心中的代名詞,它們分類明確。

但隨著時間推移,狀況發(fā)生了改變。

多元意識更為容易的被吸收接納,越來越多的新鮮媒介有能力成為創(chuàng)作表達的方法。在這樣的氛圍出生,隨這樣的步伐成長,創(chuàng)作者們將冗雜的概念攪拌,讓定義與界限逐漸模糊,攝影開始變得融合。

不滿足于“記錄”這一初始任務,也不滿足于將自己與被關注者(具象或抽象的)平行并置,“我”開始融入到創(chuàng)作的行為本身。參與,甚至以自我為標本,剖析、反思、瓦解或者重建。

時代更迭,越來越多難以理解的問題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不管是以個人為原點出發(fā),還是宏觀的大范疇,我們都真誠并勇敢的邁入被討論的風暴之中。而這風暴卷起的力量,帶來的結果如何,不重要。形成討論,就能讓思考誕生,而思考是化解矛盾沖突最有效的內核。

徹底的平靜不可能馬上到來,但當我們懂得面對,讓討論成為常理,不只擁護相似吸引的認同感,明白我急切的想表達什么、我憤恨的想斥責什么,或許,和解的意義才能更為輕巧。

策展人:高明昔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