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謝麗·利文:香港多米諾

展覽地點:卓納香港

展覽地址:香港中環(huán)皇后大道中80號H Queen’s 5—6樓

參展藝術家:謝麗·利文(Sherrie Levine)

主辦單位:卓納畫廊


展覽介紹


卓納香港將于九月欣然舉辦謝麗·利文(Sherrie Levine)的個展《香港多米諾》。這場展覽將呈現對利文的藝術實踐至關重要的幾組創(chuàng)作,它們展示了藝術家對創(chuàng)作者身份、原創(chuàng)性和真實性等概念的持續(xù)探究。

1970年代末,利文最初作為“圖像一代”(Pictures Generation)的代表人物嶄露頭角,這群藝術家活躍于1970-80年代的紐約,他們的作品檢視了大量傳播圖像中的潛在意義架構。在多數情況下,他們會直接挪用這類圖像,再賦予嶄新而批判的意義。自此之后,利文使用多種媒介形式創(chuàng)作了獨特而復雜的作品,它們大多都明確地復刻了西方藝術史的經典及非西方文化的藝術作品及主題。

是次展覽將首次呈現《香港多米諾:1-12》(2017),一套包括了十二幅紅木的繪畫作品,畫面復刻了利文在2012年于香港旅行時購買的多米諾骨牌。1980年代中期,藝術家通過將顏料涂繪于木板上,開始了被她稱為“通用抽象”(generic abstractions)的繪畫創(chuàng)作,畫面由條紋、網格或V型圖案構成,讓人想起1960和70年代的極簡主義繪畫和雕塑,以及聯想到國際象棋或西洋雙陸棋等棋盤的表面。在這件作品中,利文充分發(fā)揮了多米諾骨牌的外形特征,從而延續(xù)了她早期創(chuàng)作的關鍵邏輯。

展覽中的不少作品都指涉了現代主義杰作,質疑了男性藝術家“英雄化”的刻板印象。《仿亨利·馬蒂斯》系列創(chuàng)作于1985年,共二十二件,是從未展出過的藝術家個人珍藏。利文以馬蒂斯的特色風格再現了一系列漂浮的、面具般的面孔。

與之類似,在《仿雷諾阿裸像的單色畫》(2016)系列中,利文對這位印象派畫家 20 幅著名的裸像作品進行了抽象的重述,擅用像素化的處理,將每幅原作中的色調范圍整合為單一的單色畫色值。這些作品重新審視了利文1989 年在創(chuàng)作木刻版畫《融化》(Meltdown)系列時首次采用的技法,當時她基于平均算法,把這位現代主義藝術家的標志畫作重塑為棋盤式構圖。

《仿費寧格:1-11》(2021)系列則挪用了曾在包豪斯求學的攝影師安德烈亞斯·費寧格(Andreas Feininger,1906-1999)的作品。利文將其與自己在1980年代初起創(chuàng)作的攝影翻拍作品相結合。安德烈亞斯·費寧格也是畫家利奧尼·費寧格(Lyonel Feininger)之子,他以《生活》雜志攝影師的身份被大眾所熟知,也曾于二戰(zhàn)前后受羅斯福新政下開設的美國戰(zhàn)時情報局所雇傭,在 1942 年間前往美國各地環(huán)游,記錄戰(zhàn)時工業(yè)。在展覽中,一系列生動鮮活的彩色圖像描繪了當時開闊樸素風景中鉆井采礦及建筑工地的場景。

作品《巴西獻祭雕像:1》(2019)出自一組持續(xù)創(chuàng)作的雕塑系列,作品選用了曾用于宗教儀式的木質原作,再由青銅鑄塑而成。利文通過對西方藝術史經典之外的物件進行挪用,間接地指涉了20 世紀初現代主義藝術家們受到的重要影響之一——藝術家們因其形式與美學特質,被這些所謂的具有“異國情調”的藝術所吸引。利文對青銅的選擇突出了她的復制品與原作之間的反差,有效地將之從手工藝品轉化成了藝術作品。這件作品將與鑄銅雕塑《木馬》(2014)一起展出。標題“木馬”是對法國達達主義一詞的直譯,而利文諷刺地將這層世俗的含義與標志性的藝術運動融合在了一起。

是次展覽為藝術家在卓納畫廊的第四次個展,也是她在香港空間的首展。值此之際,卓納圖書將推出藝術家的全新雙語出版物,包括英語及繁體中文兩個版本。

關于藝術家

謝麗·利文最初作為“圖像一代”(Pictures Generation)的代表人物嶄露頭角。這批發(fā)跡于1970年代紐約的藝術群體,致力于當代生活中的圖像研究,從不同手法和材料探索當代社會中由圖像傳播泛濫所帶來的深層意義。以利文、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為代表的“圖像一代”,迄今仍在影響大眾對圖像的認知;而在其中,利文革命性的創(chuàng)作方式成為了串聯多重當代創(chuàng)作脈絡的重要路徑。

2011年,紐約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為利文舉行了具有回顧意味的大型個展《大騷亂》,其中包括了她創(chuàng)作于1981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一組22張、翻拍了美國二十世紀攝影先驅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照片的作品《仿沃克·埃文斯:1-22》。埃文斯的原作,記錄了1930 年代美國大蕭條期間南方農村的景象。而利文的《仿沃克·埃文斯:1-22》則通過機械(及數碼)復制,偷換了創(chuàng)作中的“藝術家之手”,亦取消了埃文斯原作中的獨一性,從而她強調了圖像所在時代語境,而不再單純展現圖像本身的初衷。

利文是全球諸多歷史性展覽的???。她先后于1982年參加第七屆卡塞爾文獻展、1988年美國卡內基國際展、1998年巴西圣保羅雙年展,亦曾三度參加惠特尼雙年展(2008、1989及1985年)。

過去四十多年里,國際眾多知名博物館都舉辦了她的個展,其中包括:紐倫堡的新博物館-德國國家藝術與設計博物館(2016);俄勒岡州的波特蘭藝術博物館(2013);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2010);德國克雷費爾德的豪斯朗格博物館(2010);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2009和1991);新墨西哥州圣塔菲的喬治亞·歐姬芙博物館(2007)。其他為藝術家舉辦個展的機構還包括:德國勒沃庫森的莫斯布羅赫博物館(1998);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1995);休斯頓的梅尼爾收藏博物館(1995);法蘭克福門廊藝術中心(1994);費城藝術博物館(1993);蘇黎世美術館(1991);亞特蘭大的高空藝術博物館(1988);華盛頓特區(qū)的赫希洪博物館和雕塑園(1988);以及康州哈特福德的沃茲華斯美術館(1987)。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