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十五章·曹吉岡作品展

開幕時間:2018-06-03 15:30:00

開展時間:2018-06-03

結束時間:2018-07-08

展覽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四季青巨山路燕西臺

參展藝術家:曹吉岡

主辦單位:筑中美術館

展覽介紹


  2018年6月3日15點30分,由筑中美術館主辦,邵亦楊擔任學術主持的“十五章·曹吉岡作品展”將在筑中美術館拉開帷幕,屆時還將于13點30分舉行作品研討會。本次展覽以“十五章”為名,將集中呈現(xiàn)曹吉岡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十五組作品,每一組均各自成章,意境悠遠。
  在曹吉岡學習和創(chuàng)作生涯的主要時期,中國畫壇以現(xiàn)實主義風格為主導,而曹吉岡卻反其道而行之,其作品一直有意與現(xiàn)實保持距離。近年作品更逐漸脫離主題、敘事,趨于抽象。
  中國傳統(tǒng)水墨原本有現(xiàn)代抽象的形式元素,而西方的抽象主義繪畫,特別是極簡的冷抽象,也受到東方禪宗的影響。藝術家從強大的傳統(tǒng)山水中取極少的因素融進風景,從而生成不同于兩者的疊加態(tài)。這種疊加態(tài)是西洋畫法的堅固性與傳統(tǒng)水墨的流動性之間的一種平衡,具有文化識別上的模糊性。這種模糊性比確定性打開了更大的思維與想象的空間。正如藝術家在隨筆中所言,觀者不必用固有的西畫或國畫的概念來定位其作品——它只是兩種表達方法、兩種藝術趣味混生而成的另外一種畫面的呈現(xiàn)。
  曹吉岡的作品跨越中西繪畫之界限,以近抽象的巨幅畫面表現(xiàn)“崇高”之精神境界,這種崇高不是人對于自然的敬畏或征服,而是人與自然的共融和共存,在看似冷漠的風景中折射出恒古持久的人文關照。
  展覽將持續(xù)到7月8日。
  曹吉岡
  1955年生于北京
  1984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
  2000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材料表現(xiàn)研修組
  1984年任教于中國戲曲學院舞臺美術系
  2001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基礎部
  曹吉岡選擇了坦培拉這種古典油畫的材質(zhì),但這種材質(zhì)卻又最好地回應了水墨滲染與暈化的觸覺與味覺感知訴求,因為坦培拉的畫法在技法上要求反復做底,不斷打磨,讓每一次的痕跡都余留下來,因此形成了一層層透明的痕跡,如同水墨暈染留下的痕跡,似乎每一次打磨都是對消失之物的挽留,僅僅是余痕的不斷覆蓋。因此,當曹吉岡去畫一幅看似風景的作品時,面對一堆山石時,在繪畫上卻僅僅留下一種余象,這就是他獨特地把山石風景以水墨暈染的筆法加以虛化,有時候看到的就似乎是一幅古典宋代的水墨畫,畫面上大量墨痕流淌下來,整體的氣象上保持風景與山水的恢弘氣勢,似乎就是水墨畫經(jīng)過時間的風化之后留下的一些抽象性的墨痕與墨影,還在呼吸,還在蠕動。
  這種余象化的觀照方式,讓石塊有著虛化與厚實的觸感,有著滲染與塑造之間的張力:一方面,看似虛化,因為反復的沖淡,以及局部的抽象化處理,畫面似乎被一種蒼茫而渾然的氣息所籠罩,恢弘而沉著;但另一方面,石頭質(zhì)地的觸感卻又在反復罩染中得以保留,山石有著明確的輪廓與形態(tài),有著強烈的雕塑感,因此虛化并不簡單是薄化,也是虛厚,有著內(nèi)在的厚度,這也是坦培拉帶來的強度,與水墨材質(zhì)不同的地方。但曹吉岡卻不可思議地結合了二者。曹吉岡對坦培拉的使用,保留了西方古典繪畫技術的細膩與造型,讓顏料沉浸進入到布面里面,不同于油畫比較注重強烈的表面光感,曹吉岡發(fā)現(xiàn)坦培拉更為沉靜內(nèi)斂,更為對應于自己對中國古代審美精神的那種品質(zhì),而且在坦培拉的透明與光滑的觸感中強化水性與滲染的水墨性,既能滲化又能造型,在回應著塞尚所面對的疑惑——古典造型的持久堅固性與印象派視覺的模糊變化性,而找到了他自己的解決方式,而且有著溫潤的玉質(zhì)感,又是與西方的琺瑯觸感不同的。
  讓自然的石塊在保持自身的氣骨時,還自然地飄散,堅硬的石頭開始離散,如同被風吹散,在一片零落的素白中,活化了傳統(tǒng)“石如云動”的氣感,如絲如縷,化實為虛,化石為雪!這是自然的活化。
  ——夏可君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