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象之外——周杰個展
文/林慧萍
從寫實到抽象的創(chuàng)作,是很多藝術家繞不開的歷程。這是思路,技巧,能力提升后的創(chuàng)作升華。周杰也是從這樣的歷程走過來的。從小便學習繪畫的周杰在創(chuàng)作時比別人成熟的早一些,從川美的本科,研究生一路讀到博士,現(xiàn)在在創(chuàng)作上也比其他人探索的深遠一些。雖然一路讀的都是油畫專業(yè),但是他的創(chuàng)作與國畫與山水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在抽象繪畫領域里,將油畫與中國繪畫的結合是大部分抽象藝術家努力的方向。但是周杰的造景,意境的營造明顯從同輩中突顯而出,形成了極具個人特色的風格。有些作品遠看似乎幾乎沒有圖像,近看卻能明顯看出厚涂的顏料上刮出的淺淺細線,有些作品細線纏繞而成的動感形狀,也像是國畫里的山形。黑白灰無色的主調,清晰的前景與朦朧的遠景,就像國畫里的創(chuàng)作方法,波浪的形狀可看到傳統(tǒng)國畫對波浪的描繪技法。
除了看到繪畫中傳統(tǒng)的痕跡之外,還能看他創(chuàng)作的主體--線條。線條是中國繪畫主要表現(xiàn)語言,往往幾根線便勾勒出獨有的意境,這不像西方的素描--線條是組成繪畫主體的元素。周杰將其轉換到西方油畫的創(chuàng)作上。因為油畫顏料能夠輕易的塑造出材料的厚度,刮出的線條呈現(xiàn)出一種淺浮雕的柑橘樣。無色的背景上,似乎帶有金石的雕琢感,近似于造像與碑刻的線條,輕松靈動。
追溯線條作為主要的語言是2013年后的深入思考,他希望手中的線條有別于以往繪畫中"描"與"涂繪"且能更好的和畫面結合。2015年,《我們到哪里去》系列的一些作品使用了較為厚重的顏料,讓線條更加呈現(xiàn)出金石感,由此發(fā)展出《負無窮》系列,更加打開了線的表現(xiàn)空間,使線可以呈現(xiàn)更加具有書法的意趣。這次展覽的《游》和《無題》系列,以線描的方式突顯線本身的書寫性。特別是關于水的表現(xiàn),是以跡寫水,強調水無形無色的本質,而水波隨著觀者視點的移動,反射出動態(tài)的光線,使靜態(tài)的畫面呈現(xiàn)出一片波光粼粼的情境。
新作品的主題與本科時以電池和垃圾桶構成的城市為主題的作品早已經大相徑庭,除了延續(xù)線條的表現(xiàn)語言,也將傳統(tǒng)"山水"的固有概念與觀看體驗進行重構。山形在畫中明顯可見,但是藝術家有意減弱對于山形等物象體積的塑造,利用線條與畫面的顏料厚度進行融合,使微浮雕的效果與平面化的線條自然的過渡,強調一種文化反思與重構的立場。藝術家希望在傳統(tǒng)的山水與抽象元素的創(chuàng)作結合間找到一個點使得作品能獲得一種傳統(tǒng)的文人精神,這種精神不是通常理解的避世,遠離市場,而是文人寧靜的反思和對慣例革新的精神。
細觀畫面上的細微痕跡,似乎看到藝術家在作品中超越單純的繪畫語言,折射出藝術家的心靈痕跡,這是一種禪意的內心筆跡。藝術家以靜默的方式完成對當下追名逐利、急于求成、性情浮躁的價值觀的對抗與消解。因此,看著他的藝術,似乎能讓你沉靜下來,放下自己的征服與對抗,從而通過畫面內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