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傅中望2016作品展

開幕時間:2017-06-18

開展時間:2017-06-18

結束時間:2017-07-30

展覽地址:武漢Big House 當代藝術中心

策展人:冀少峰

參展藝術家:傅中望

主辦單位:BigHouse當代藝術中心

展覽介紹


  木構的啟示 —— 傅中望的2016
  冀少峰
  2016對于傅中望而言,雖說不上用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來激動人、感染人,因為2015年的北京“開物”個展之場景經常成為藝術界熱議的話題。但我還是堅定地認為2016,傅中望的樸實樸茂與深邃,的的確確更給這個煩庸的日常帶來種趣味和品格。
  由于工作的關系,自從2010年8月22日始,我有幸成為幾乎總是第一個能夠閱讀傅中望新作品的讀者,其間的激動與喜悅自是難忘,很多難以察覺、難以學到的生活細節(jié)、工作細節(jié)、思考細節(jié)、為人處世細節(jié)、公益心和奉獻精神細節(jié),卻常常激勵著我,使我的人生方向不僅充滿激動,更有著清晰的未來。甚至有時他只是停留在紙上、腦子里的手稿、想法,我也是第一個獲悉,交談、爭論、深化、升華,再交流、放大成雕塑,當然還包括無論春夏秋冬、寒來暑往的展覽、接待……這幾乎就是傅中望和我的生活的全部。當然2016依然跳不出這種“魔咒”,但2016對于傅中望而言,的的確確是在樸實樸茂與深邃的背后,又一次又一次的經歷和看到了他的從容、大度、圓融、智慧與堅定頑強。
  當你親眼目睹一批批廢木頭從空間消失變成一個個令人沉思并激情想象的雕塑時,那種在驚嘆之中又透露著幾分驚奇與異樣,經常伴隨著我的表情。原來,傅中望的有些時間都跑到這兒了,廢木頭都變成雕塑了,廢品都變成藝術了。
  傅中望對于木頭有著天生的迷戀和刻骨銘心的體驗,他熱衷于用木頭做成各種各樣的物品。小提琴(13歲時做的小提琴,但拉不出聲音,因為沒有琴弦)、中學時的家具都是自己親手做,少年時代亦喜好為鄰居做家具。他和木頭的緣分直至今天,仍然刻骨銘心地迷戀著木頭。在當代藝術發(fā)展的30多年的歷程中,能對木頭表達出持之以恒熱愛的藝術家,恐怕傅中望是為數不多的一個。
  傅中望用木頭感知生命,感知社會,感知世界。他相信木頭可以改變未來。人們喜歡木頭的溫馨,木頭可以想怎么改變就怎么改變,在有限的材料里常常表達出的一種無限的可能。這是否是一種智慧呢?
  傅中望精擅于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切入一堆廢木頭,從中精挑細選同質不同形或同質同形的木材的弧度、曲線,枝丫的旁逸斜出……然后編織、分散、聚合、抽離、契入,從中不難發(fā)現,原生木與經過傅中望知識識別后的木的區(qū)別,一根木頭經過聚合后變成一堆木頭的差異與視覺張力,分散與聚合后不同的引力場和空間再造,修正后和雕鑿后所散發(fā)出的那種光暈。
  傅中望從可能性角度不斷嘗試探尋木質材料表達的多樣性。他很少從技術角度切入,亦不受時間限制。靈感閃現時,揮手即做,因而這批雕塑散發(fā)著一種靈動與飄逸、變幻與神奇,亦或說迷離、疏離與夢幻般的情景,常常令閱讀者激賞。
  其實在這批雕塑背后,也一直貫穿著一個主線,那就是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明、榫卯、漢代雕塑等。他用自我的生活體察和視覺經驗傳達出當代的情理與韻致的浮生若夢般的對木之材料的獨戀。他賦予了這些木材以思考的功能和新的生命,并引導著閱讀者一步步進入了一種自由之境,而這種自信與自由的表達,亦源于他對木之材質的熟悉與熟知。其實這些原生木頭的背后又隱藏著很多信息,關于他者、自我、社會、環(huán)境等,每一塊原木都散發(fā)著一種溫度,這不可避免地賦予了這批作品注定體現出的一種激情、一種沉思、一種熟慮、一種感悟。其間,既有愛、死亡、人性、疾病、苦難、無奈、實在與虛幻、掙脫與束縛、喜悅與哀怨的較量。
  這批雕塑還散發(fā)著強烈的時間性,契入其間的是傅中望的成長經歷、從藝經歷,這里面既有成功的喜悅,又有死亡的威脅,更凝聚著的是他與時間的賽跑,與磨難的抗爭,及逝者如斯式的生命的感懷與感悟。在感知人生的過程中,透過其雕塑表達,看到了個人命運的卑微與弱小,甚或是對宇宙而言的微不足道。他悄然地把自己的意見隱藏了再隱藏,退后了再退后,使閱讀者感受不到強質的技術性。但原木散發(fā)出的原生命力和充滿著人性光輝的生命力,卻能油然而生,撲面而來。傅中望再一次用樸實來證明了自我的知識譜系。
  面對這批雕塑,環(huán)顧我們所置身的這個追求快速、便捷、高效、共享的時代,傅中望的這種徒手勞動的價值又何在呢?
  傅中望30余年來一個人與木頭建立了一種關系,不斷嘗試用木頭講自己的故事,并引導閱讀者對其故事進行體驗與分享,而木頭一旦進入展廳,自然就會被閱讀者閱讀、再閱讀。
  在這批木質雕塑背后,閱讀者看到了農耕文明的衰落,看到了傳統(tǒng)文明與當代文明的適應,與現代社會的協調,更看到了傅中望穿過傳統(tǒng)迷霧并賦予榫卯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而這批作品所散發(fā)出的傅中望的那種睿智、機敏、才情,總是在瞬間就爆發(fā)出的那種化腐朽為神奇,變低廉為永恒的品味、趣味與激情,的確為平凡的2016增添了一種頗值得回味的品質、風骨與格調。
  別了,2016。
  2017,傅中望還會持續(xù)不斷地賦予木頭生命的轉世,將會開啟另一種凈化與重生的新開物、新軸線。
  2017.6.9
  此次展覽由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主辦,首次推出藝術家傅中望2016年的新作品,從冀少峰的字里行間也能看出他們之間的友誼和相互的欣賞。
  祝賀傅中望先生,祝賀冀少峰先生。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