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我說——中瑞當代攝影中的新敘事”于6月19日起在OCAT上海館呈現,展覽邀請來自中國和瑞士的10位年輕攝影師,用影像語言搭建起層疊交錯的敘事時空。兩位策展人——彼得·福倫德和施瀚濤——對中、瑞兩國的當代攝影實踐進行了長期的觀察與研究,他們發(fā)現兩國的攝影實踐者不約而同地在利用攝影作為媒介展開敘事,在紀實和虛構之間創(chuàng)造出一個想象的現實。這也是當代攝影實踐的共性。一方面,敘事這一人類自古有之的記錄與表達訴求,不斷在各種媒介中找到承載的語言和形式。自攝影誕生之日,影像敘事便展開了自身獨特的歷史,雖經時代變遷,卻歷久彌新,每一個時代的人都在攝影中發(fā)展出既屬于這個時代,也屬于個人的表達。另一方面,隨著社交媒體的日益普及,每一個社交媒體的使用者都成為生活的講述者,宏大敘事進一步分崩離析,浩渺的微觀敘事匯集在一起,顯露出人類新的境遇。因此,展覽不僅邀請觀眾“聽我說”——聆聽他人的故事;也在發(fā)出“Follow Me”(跟我來)的邀請,邀請每一個觀眾成為敘述者。
參展藝術家的敘事雖都以攝影為基本語言,但是展示的形式和技術也因不同的敘事而各不相同,靜態(tài)圖像、動態(tài)影像、投影、燈箱、物件交織在一起,成為每個故事里不可或缺的元素。
展覽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對身份的探討,大衛(wèi)·法沃、Kimisa和薩爾瓦托雷·瓦塔伊爾在自傳式的故事中發(fā)出“我是誰”的追問;在第二部分中,劉衛(wèi)、安妮·格拉茲、曾憶城圍繞著各自生命歷程中的重要地點展開回憶與追尋;在展覽的第三部分,劉思麟和羅曼·馬德爾通過角色扮演模糊著虛構與紀實的邊界;而展覽的最后一部分則有著歷史考古的意味,弗吉尼·瑞貝特和石真借助影像記錄這種“不可靠”的證據探討個人和集體的記憶。
策展人語:
在中國和瑞士的當代攝影實踐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這一媒介正在被用于故事講述,并且在紀實和虛構之間創(chuàng)造出一個想象的現實。藝術家們以一組相互關聯(lián)的照片為基礎,順著一條線索或者一個特定的情節(jié)建立起相應的視覺敘事。它可能是線性或者非線性的,曲折的,跟從時間的推進、空間的轉變或者一段旅程。這些故事可能是傳記(或自傳)式的,或者是旅行見聞,再或者以夢幻般的抒情的照片序列去探尋一個未知現實。它們的實現是基于照片序列中所藏有的提示性的力量,這個力量遠大于對于現實的簡單描述。藝術家們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了圖像的模糊性和被捕捉到的時間碎片之間的空隙。
展覽標題“聽我說”是藝術家以作者/攝影師/敘述者的角色向觀眾發(fā)出的邀請,藝術家根據一條故事線索對照片加以選取、排列和編輯,來引導觀眾對照片的閱讀。藝術家把自己作為講故事的人,但究竟何謂“真相”,則留給觀眾自己去思量。“聽我說”也暗指社交媒體上的敘事形式,在這些媒體平臺上,每一個參與者都是自己日常生活的講述者。在本次展覽中,作品多在各種媒介之間跨越和融合,這也是故事講述的基本特征。而展示的形式和技術也因不同的敘事而各不相同,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圖像、投影、燈箱和物件相互交織在一起。同時,大多數的參展藝術家也已經出版了攝影書,這是他們講故事的另一個重要方法;他們運用了對頁、排版和多點閱讀等各種書籍所特有的可能性,在紙面上發(fā)展他們的敘述。
本次展覽的第一部分包括了大衛(wèi)·法沃、Kimisa和薩爾瓦托雷·瓦塔伊爾的作品。他們都用攝影來向自我發(fā)問,探求自己的文化和自然身份,以及自己的過去、自己和歷史的聯(lián)系等等。他們以自傳的方式,關注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時代,仿佛穿越回無意識的過往,通過詩意夢幻的語言和對想象的敘述來填補意識和記憶的罅隙。
第二部分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更多聚焦于藝術家生命歷程中的一些重要地方,及其周圍的領域和環(huán)境。劉衛(wèi)和安妮·格拉茲將物理空間作為個人表達的基礎。人們在空間中所留下的痕跡、物件,甚至房間里特別的氣氛,都成為攝影師身份的一部分。曾憶城在這里呈現的則是一段愛情故事,一組非常個人化的視覺詩句。所有這些作品都圍繞著時間的流逝,試圖在令人費解的碎片所構成的世界中找到其中的相關性和意義。過去與當下在這里糾纏在了一起。
模糊紀實和虛構的邊界是第三部分的藝術家,劉思麟和羅曼·馬德爾的敘事策略。他們把自己置于鏡頭前,并且打造出各異的場景,他們的身份在其中發(fā)生了有趣的轉變,從而成為一部虛構的自傳,或者一系列從未發(fā)生過的小故事。在此,身份成了與行為和角色扮演相關的問題,它更多地取決于對現實的感知而非固有的現實。圖像成為主人公自我定義的重要元素。
展覽最后一部分所討論的是個體和集體的記憶問題:我們的記憶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靠的?這里的兩位藝術家像歷史學家一樣工作,用收集來的照片和檔案材料重新構建他們并不認識的人的生命故事。攝影成了研究的工具,但與此同時藝術家也質疑了我們所抱有的“照片即是證據”的想法。在弗吉尼·瑞貝特和石真所講述的故事中,記錄并不能證明任何東西;它們所再現的現實取決于觀者的投射,參觀者基于被混合了的事實和想象,創(chuàng)造出新的故事。敘述中的連貫性構成了故事可靠性的唯一參照標準。
關于策展人:
彼得·福倫德,1959年出生于瑞士,先后在蘇黎世、柏林及蒙彼利埃研習文學,于1988年獲得博士學位。1998年之前,彼得曾作為自由撰稿人、作家、展覽策劃人,完成了許多關于攝影史的出版和展覽項目,將視野著重對準瑞士本土。1998年起,彼得出任溫特圖爾瑞士攝影基金會(FotostiftungSchweiz)——致力于瑞士攝影遺產保存與維護的國立機構——總監(jiān)和策展人。任職期間,彼得為基金會策劃了超過25場展覽并定期參與各種國際攝影盛事,包括近期參與的連州國際攝影展(中國)和阿爾勒國際攝影節(jié)(法國)。彼得的出版項目包括:《西奧·弗雷,攝影》(蘇黎世,2008),《圣哥達·舒——一種迷戀》(哥廷根,2009),《1927年至今的瑞士攝影書——另一種攝影史》(巴登,2011),《再見瑞士!攝影神話的建構與解構》(巴黎,2012),《瑞士童年》(蘇黎世,2015),以及《熟悉的陌生,從外部看瑞士》(蘇黎世,2017)。
施瀚濤,1973年生于上海。“上海種子”項目研究與公共教育部總監(jiān);曾在愛普生影藝坊、上海外灘美術館、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及瑞象館等機構工作。長期從事藝術展覽及公共文化活動的策劃和組織。2002年成立的“原點畫廊”為中國最早的攝影畫廊之一;2005年在首屆連州國際攝影節(jié)獲“年度策展人”獎;2008年獲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政策研究"碩士。主要策展經歷包括《走神》(連州,2005);《別扭的焦慮》(紐約,2008);《歡迎來到鳥頭的世界》(連州,2010);《線索II》(大理,2011);《上海祭憶1980s》(蘭州,2012;上海,2013)等。已發(fā)表數十萬字的當代藝術、攝影以及藝術體制相關主題的寫作和翻譯。編撰有《身體-性別-攝影》、《攝影的多元化空間》;其他文字散見于《攝影-社會-空間》、《上海-影像-都市》等文集,及《中國攝影》、《中國攝影報》、《書城》、《藝術當代》、《藝術世界》等刊物。
關于機構:
OCAT上海館是一家致力于媒體藝術與建筑的專業(yè)非營利藝術機構,由張培力先生擔任執(zhí)行館長。OCAT上海館以媒體藝術與建筑設計為專業(yè)方向,通過展覽、學術研究、交流、教育、出版和國際藝術家工作室交流等項目,致力成為一所具有前瞻性和社會觸覺的,活躍、互動、開放的藝術機構。
瑞士文化基金會上海辦公室致力于推動瑞士與中國大陸、香港及澳門地區(qū)之間的藝術文化交流。為提升瑞士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我們與本地項目主辦方建立聯(lián)系,培育并發(fā)展長期合作伙伴關系,發(fā)起項目合作,并組織各項駐留項目。
聽我說——中瑞當代攝影中的新敘事
相關活動安排
6月18日
開幕論壇
7月1日
講座:鏡頭里的“我”:家庭影像與記憶構建
余天琦(美國南加州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學院電影研究副教授、紀錄片制作人)
7月15-16日
工作坊:敘事圖錄
言由(獨立出版人,“假雜志”創(chuàng)辦人,多年立志于發(fā)現新人攝影師)
7月29日
講座:“紀錄”的文化政治學——談一九五〇年代末的“藝術性紀錄片”
湯惟杰(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中文系比較文學專業(yè)碩士導師)
8月12日
講座:跟蹤敘事——蘇菲·卡爾的觀念藝術
btr(作家、譯者及評論人)
9月9日
策展人導覽及特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