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是”展覽前言
彭鋒
從它發(fā)明的那天起,紙就是作為一種媒介,承載他者,消耗自己。
沒有紙,文字和圖像的保存和傳播就不會如此方便,人類就會有更多的文盲和美盲。尤其是在發(fā)明紙的中國,紙還參與書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幾乎要從媒介中掙扎出來,成為藝術的形式和內容。
紙作為媒介,其存在的意義在于發(fā)揮功能,而不是顯示自己。只有在它停止發(fā)揮功能的時候,才有機會顯現自己。然而,一旦停止發(fā)揮功能,它就失去了紙的意義。這就是作為媒介的紙的命運:要么被遮蔽,要么被用壞。這也是所有工具的命運。也是人的命運,如果人將自己作為工具的話。
藝術可以讓工具抵抗它的命運,讓它擺脫功能的遮蔽而顯現自身。本次展覽的作品,吸引我們去關注紙,關注紙的在場,而是紙的功能。它們讓我們看到,一旦從媒介的功能語境中超越出來,紙瞬間由熟悉變得陌生,由平凡變得與眾不同。
隨著電子媒介的發(fā)明和推廣,紙的媒介功能已被取代,一場有關紙的革命悄然來臨,就像攝影的發(fā)明促成了繪畫的革命一樣。如果說攝影取代繪畫的再現功能之后,繪畫要么死亡要么變成純藝術,那么我們也可以說電子取代紙的媒介功能之后,紙要么死亡要么變成純藝術?;蛟S我們還可以遐想:人工智能取代人的智力之后,人要么死亡要么藝術地棲居在大地之上。
2016年3月19日于北京大學蔚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