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詞語的盡頭
如果你當真開始注視,并當真看到了畫家看到的東西,你會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你此時翻涌于心的這團感受是言語所不足以表達的。
你試圖為它尋找更加貼切的語言,繪畫(以及其他視覺表達手段)就應需而來。
跟人們學習說話和寫作的經(jīng)驗相平行,當學畫者的學習過程足夠長,足夠專注,或者有足夠的幸運和天賦,他的第一語言遲早會在某個時刻悄悄地從自己的母語轉換成繪畫語言,這個轉折點就是畫家職業(yè)生涯的原點。
這個培育職業(yè)慣性的過程,正如里爾克在《杜伊諾哀歌》里描述的:
給我們留下了……
對于一個習慣久久難改的忠誠,
那習慣頗令我們稱心便留下來不走了。
孫侃作為職業(yè)畫家的成長之路是一條漂亮的直線,幾乎沒有錯過任何機遇,沒有浪費一點時間。人如其名,他話語綿密,侃侃而談,只不過使用的是繪畫語言。
多年以來,無論自覺而為的精心之作,或者偶然拾得的感悟,百無聊賴時的自語,迫不及待的匆匆記錄,得益于繪畫這令人稱心的習慣,紙和筆這最質樸直接便利的媒介,聚沙成塔,竟也頗為可觀地成就了今天這個生機盎然的紙上作品展。
感慨良多。
曾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