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L'esthétique美學

開幕時間:2015-09-05 15:00:00

開展時間:2015-09-05

結束時間:2015-11-06

展覽地址:上?!狢14畫廊

策展人:姜緯

參展藝術家:付羽,路濘,鄒盛武,魏來,盧恒,馬永強,張玉明

展覽介紹


上海—C14畫廊榮幸推出“L'esthétique美學”群展,呈現(xiàn)藝術家的最新系列藝術作品。開幕酒會于2015年9月5日(星期六)下午3:00到7:00在C14畫廊舉辦,藝術家付羽,路濘,鄒盛武,魏來,盧恒,馬永強,張玉明和策展人姜緯蒞臨。

“就人類學的意義而言,我再重復一遍,人首先是一種美學的生物,其次才是倫理的生物。” 這是約瑟夫·布羅茨基1987年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演講中的一句話?;谒膫€人經(jīng)歷,這句話,對于他,對于我們,都有著意味深長的內(nèi)涵,也正是展覽命名為《美學》的理由之一。

《美學》展出的是攝影作品,所謂“作品”,并非指一個攝影師拍出來的所有東西,作品是指在美學目的中,一段長時間工作所獲致的成就。長時間不僅是指年月日,也是指醞釀、學習、考量、轉折和嘗試。了不起的作品通常不因為想標榜了不起而拍攝,作品有自身更可貴的具體理由和目標。某種程度上講,真正的作品不存在于其確定的形式,而存在于一連串試圖逼近它的努力。

這樣的努力,顯現(xiàn)于攝影師及其作品,就是人與世界相互關聯(lián)的具體性,其旨趣足以定義什么是攝影、為何攝影、怎樣去攝影。付羽、路濘、鄒盛武、魏來、盧恒、馬永強、張玉明對于傳統(tǒng)經(jīng)典攝影的尊從和借鑒,既取決于重新開啟的歷史語境,比如對線性歷史觀的反思,同時也是傳統(tǒng)經(jīng)典攝影所提供的各種表達和美學形式,依然能夠對我們的感官與視覺經(jīng)驗進行有效的整理和建構。美學不是空洞干枯的理論,不是裝腔作勢的矯飾,而關乎攝影師的情感和信念,關乎攝影的自主性、合理性和可能性。

在攝影的創(chuàng)作、傳播、觀看和解讀中,對實用工具功能的過度索求,往往使得我們把攝影之美忽略了。攝影的形式,本身就可以是內(nèi)容,而對形式的解讀,往往是艱巨的任務,只有深入形式的“深處”,以及了解何以攝影師賦予作品這樣的“深處”,我們才能領悟作品里真正的微妙之處。他們的尊從和借鑒,并不盲目和機械,而具有深遠的目標,途中有時還會繞過簡單的、已伸手可取的成果,視之為不當?shù)恼T引和障礙好像尤利西斯聽塞壬的歌聲,所以,我一直把他們的實踐視為主動的選擇,視為重新出發(fā)。

在笛卡爾夢想給科學尋找根基的時候,這一過程實際已具有了審美的特征。里爾克的作品以其人生體驗為主題,描繪了自身與外界環(huán)境的融合,也始終帶有強烈的審美印記。人們需要對此進行視察與分析,看其究竟屬于主觀臆想,還是確實如此,但無論何時何地,一旦離開了美學思維,人們將很難找到更好的出路。審美蘊蓄著自由和創(chuàng)造,其強烈持久的內(nèi)趨動因的作用與滲透,使得審美成為理性與感性的交叉點和結合點,并承擔起與社會存在不斷加劇的異化現(xiàn)象相對立的職責,就如同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其《生活即審美》中深刻指出的:“在一個其它各個方面都是冷冰冰的物質主義和法則規(guī)定的世界里,審美成了一個自由、美和理想意義的孤島,它不但是最高愉快的惟一所在,而且是精神皈依和超越的一種方式。”付羽、路濘、鄒盛武、魏來、盧恒、馬永強和張玉明攝影作品的美學價值,就確立在如此范疇之中。

站在我的角度看,“成為另一些人”,不是因為付羽、路濘、鄒盛武、魏來、盧恒、馬永強和張玉明太不尋常——在當下,不尋常的反而最尋常,因為不尋常本來就會從眾里跳出來進入我們眼中;毋寧是他們內(nèi)心深處僅有的、那一點點微小的、不愿意被席卷的聲音,很有可能會被整并入時代的大合唱里去,而我要做的,是盡力把他們的聲音過濾出來、分離出來,不讓時代的解釋中止它們。還記得博爾赫斯叮囑的嗎?要像一個作家那樣寫,而不要像一個時代那樣寫。

要像一個攝影師那樣拍照片,而不要像一個時代那樣拍照片。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