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約碉樓——一次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行走與五人作品展
開展時間:2015-04-16
結束時間:2015-04-26
展覽地址: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1號廳、2號廳
參展藝術家:張福華,李喻軍,楊小樺,陳舒舒,丁松堅
主辦單位:廣州美術學院
策展人語
王見
什么叫“別開生面”?
從“邀約碉樓”之展覽可見一斑。還可以借毛澤東同志的話點題——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藝術”目標,走到一起來了。當然我要稍加改動,把“革命”目標換成“藝術”目標,這個共同的藝術目標就是“碉樓”。
請看:“五湖四海”之師生齊聚開平,安營丁村,用西洋的審美和樣式畫;用中國的審美和辦法拓;用現(xiàn)代的影像技術攝……如此三番五次,出入于開平,聚論于美院,國油版雕,不拘一格,最后共濟一堂,用當代的藝術觀念組合出展,這就叫“別開生面”!
此外,五教師各有自己之專長,各有自己之喜好,各有自己之趣味,其作品又聯(lián)袂展出,“和”而不同,又“同”而有和,一箭雙雕,使展覽又多了一層新的意思。
在當代社會,一個藝術展覽,不能總是“成”果的彰現(xiàn),不能總是虛張聲勢的開幕,不能總是蓄意的拔高和不著邊際的解讀,這是一種低級趣味,甚至可稱為“語言”或“學術”腐敗。
一個藝術的事件和藝術展覽的生成應該是“寬帶”的,它能夠產(chǎn)生有意義的過程,并能鼓勵各色人等的參與,使藝術的行為與社會現(xiàn)實有所關聯(lián)。當然,最后必然也會落實成為一個“成”果。但重過程,輕成果,并不以展示成果為唯一目的。這樣的藝術和展覽就可以超越個人化的沾沾自喜,把獨樂樂變成眾樂樂,把個別的審美趣味變成可交流的思想活動。
這就是“邀約碉樓”的策劃本意。想來是所謂“當代藝術”的本意也不過如此,可惜在很大程度上被歪曲,被誤導,以至于走火入魔,令人反感。
“邀約碉樓”來自田野,其寫生、拓印、拍攝乃至喝酒、聊天、游走,都在其過程中轉化成藝術和藝術的情懷,如此教學,如此創(chuàng)作,如此下鄉(xiāng),如此鍛煉,如此活動,難道不具有所謂藝術的真正意義?
面對碉樓和碉樓文化,面對五教師的畫和畫的特征,都還有很多話要講,但在此不能一一道來。其實,也不必一一道來。
謹向張福華、李喻軍、楊小樺、陳舒舒、丁松堅,五位教授的畫展致以衷心的祝賀!
2015年4月9日于退觀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