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疫年日志”(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

開幕時間:2015-04-01 18:00:00

開展時間:2015-04-01

結束時間:2015-05-10

展覽地址:三藩市

參展藝術家:艾未未,Asco,BerndBehr白伯恩,洛楓,陳翊朗,陳瀅如,GeorgeChinnery,MeganCope,董啟章,LarryFeign方南理,洪子健,RustamKhalfin,HenryKiyama,IreneKopelman,黎清妍,林官(關喬昌),DorotheaLange,李杰,LenLye,梁思鳴,馬六明,PaulMcCarthy,FionnualaMcHugh,MoeSatt,吳承租,NguyenTanHoang,YoshuaOkon,白雙全,ParaSite2003藝評班,Lygi

展覽介紹


「疫年日志」(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 于2013年在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首展,之后巡回至其他城市,隨著當?shù)匚幕}絡的影響而產生不同軌跡的觀點。本展以2003年春天影響香港的事件──SARS病疫風暴以及流行文化指標-張國榮的逝世為起點,追溯不同的敘事角度、歷史背景,以及這些事件對香港及其他城市當代文化和政治的影響。

香港有著一段疫病的主觀內在歷史,在殖民時代作為「疫埠」的種種再現(xiàn)──被自然、疾病和東方生活習慣所沾染的土地需被征服, 從而變得更健康、更現(xiàn)代和更有利可圖。1894年,香港爆發(fā)鼠疫,這些敘述角度就隨著確認鼠疫桿菌而進入高潮。是次發(fā)現(xiàn)產生一種對鼠疫和亞洲的曖昧聯(lián)想,并加劇當時歐美的「黃禍」反華恐慌。在香港,對病原體的恐懼一直跟對他者的恐懼互相呼應,檢疫隔離反映著排斥,而流行病學上的污染、種族污染和文化污染都使用同一種語言。1900-04年,三藩市的中國城爆發(fā)黑死病,同時期的香港也正面臨同樣的疾病散播。種種對疫病的恐慌,加劇了加州地區(qū)原本根深蒂固對亞裔人士的種族歧視。

「疫年日記」以此時空背景出發(fā),透過多段彼此獨立及互相關連的記述,以批判性的角度探討許多香港地域和醫(yī)學領域影響之外的近代史實。展覽包括多位藝術家的作品、歷史物證及流行文化素材,令人感受當年對病癥傳染的恐懼(生理和文化方面),以及社會在面對異己時所流露出的投射和偏見。是次,展覽亦搜羅了多項關于仇恨和政治分化不穩(wěn)定性的行為表演,呈現(xiàn)對他人身體的非人性化。時至今日,這種經驗仍然無處不在,例如新移民者如今仍一直被視為害蟲,被當作令同質社會群體生病的病毒。展覽中收集的行為表演文件聚焦在不同時空背景,但均展露了在歷史變遷及破碎的時刻,世界上不同角落里個體的脆弱:1970年代美國墨西哥社群的身份掙扎;回歸中國的陰影在1980年代令香港動蕩不安;中國在后天安門事件年代的創(chuàng)傷;新加坡及李光耀年代的終結;蘇聯(lián)解體后哈薩克斯坦建國的曙光;以及緬甸在日益排斥穆斯林和民主的可能性之下,于當前面對的轉變。

此次展覽亦反映了現(xiàn)時香港公眾以及亞洲地區(qū)蘊釀的強烈反大陸情緒 (其反中國變化只是眾多反內地復雜情結的一面),背后的歷史框架了西方社會在20世紀初因為反中國移民而引發(fā)的偏見,當時的加州和三藩市深受這些偏見所影響;19世紀的尋金熱令無數(shù)中國移民被「賣豬仔」到美國西部建筑鐵路,導致其后的排華法案。事實上現(xiàn)時新興亞太地緣政治的力量崛起,與西方結下了千絲萬縷的關系,過去百年的影響和記憶仍然揮之不去。「疫年日志」一展所希望呈現(xiàn)的正是這些事件與當下世界仍持續(xù)牽連不斷的關系。展覽觸及和重溫了這些偏見現(xiàn)時在加州的軌跡,以及對當代文化的重要性,并同時希望藉此對美國外來移民及現(xiàn)時他者化的過程提出更開放的想像。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