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進行:流動的影像
開展時間:2015-02-27
結(jié)束時間:2015-04-26
展覽地址:西九文化區(qū)M+
參展藝術(shù)家:蔡遠河,耿雪,李青,裴麗,徐跋騁,閆冰,楊心廣,葉甫納,張文超,倪有魚,鄔建安,田曉磊
西九文化區(qū)M+將于2015年2月27日至4月26日舉辦首個流動影像項目「M+進行:流動的影像」,策劃一系列專題放映及展覽,部分作品從M+增建中的流動影像館藏所選出,透過流動影像的視覺語言去探索「當代移民」、「流動」及「家」這些越趨復雜的概念。
「M+進行:流動的影像」由M+流動影像副策展人馬容元先生策劃,也是M+在博物館開館前的第八個公眾活動。整個項目將于三個不同的地點舉行,為期兩個月。
透過對詞匯「moving(中譯:流動)」多重涵義的思考,以及近年以遷移為題材的電影在國際影壇的崛起,「M+進行:流動的影像」以80年代與90年代香港備受好評的「移民電影」,特別是1996年由羅卓瑤執(zhí)導的《浮生》(此電影將于2015年2月27日放映)作為構(gòu)思上的切入點,探索影像創(chuàng)作對當代移民和飄泊這個狀況的表達、想象及再現(xiàn)。
「M+進行:流動的影像」的專題放映將于香港以專門播放非主流電影而馳名的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舉行,以四個獨立的主題「香港」、「希望」、「夢想」及「家」,于四個周末共放映超過30出香港及國際電影。影片來自多位著名藝術(shù)家及電影工作者如方育平、許鞍華、賈樟柯、Isaac JUILEN、關(guān)錦鵬、羅卓瑤、堅?盧治(Ken LOACH)、寧瀛、鮑藹倫、蔡明亮、Wim WENDERS、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及楊海固等,種類更包括了劇情片、短片、紀錄片、藝術(shù)家電影/錄像及電視作品。
策展人馬容元先生表示:「這項目以香港的『移民電影』為引子,從多方面來看,也是對香港電影的一種致敬。過去數(shù)十年全球化為世界帶來了急劇的轉(zhuǎn)變,在這一背景下,當代移民這個題目與香港以至全球不同社會都息息相關(guān)。為了讓公眾以更宏觀全面的角度去認識流動影像,除影片外,展覽部分將包括香港和國際藝術(shù)家及電影工作者不同形式和媒介的創(chuàng)作,以多元的作品呈現(xiàn)當今社會瞬息萬變的流動狀態(tài)和轉(zhuǎn)變?!?/p>
「M+進行:流動的影像」展覽將在兩個不同的地點舉行,分別是土瓜灣的「牛棚藝術(shù)村」及位于銅鑼灣的Midtown POP,展出超過25位藝術(shù)家包括麥海珊、陳界仁、陳佩之、Estudio Teddy Cruz、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Isaac JULIEN、闞萱、林育榮、Koki TANAKA、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張英海重工業(yè)、張培力和朱佳等的重要作品,部分作品更是從M+增建中的館藏所選出。此外,展覽亦會展出年輕影像工作者王平的新委約作品。
M+行政總監(jiān)李立偉博士表示:「這是M+首個流動影像節(jié)目,以不同形式呈現(xiàn)流動影像的多元性,充份地展現(xiàn)M+在此范疇方面的獨特策展模式。許多作品或出自同一藝術(shù)家及電影工作者的作品將于不同的場地展出,進一步顯示我們在策劃及藏品上均以跨領(lǐng)域的角度出發(fā),反映M+作為一所視覺文化博物館的核心?!?/p>
此外,「M+進行:流動的影像」將設(shè)有一系列教育活動,包括藝術(shù)家與導演講座、工作坊及導賞團,讓公眾對展覽和影片的內(nèi)容及M+在流動影像方面的愿景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圖片由 Hibiscus Films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