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德國:藝術之域

開幕時間:2014-11-28 17:00:00

開展時間:2014-11-29

結束時間:2015-01-05

展覽地址: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2 層B 展廳

參展藝術家:張寶評

主辦單位: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覽介紹


2014年11月28日,由德國對外文化關系學院主辦,由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合作承辦的大型藝術展“德國:藝術之域”在京開幕。

歐洲一體化和全球化進程向世界各國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如何介紹本國文化。視覺藝術的發(fā)展清晰體現(xiàn)了文化間相互融合的結果:“世界村”早已不再獨有虛名。“世界參與者”、“文化間的漫游者”已成為當今藝術家不可或缺的角色。

正如上世紀五十年代德國國內藝術家紛紛涌向藝術之都巴黎或者是六十年代后涌向紐約一樣,外國許多藝術家也有意識地將德國選擇為生活和工作的中心。他們的融入為德國本土的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帶來了新的靈感,并自然而然地成為本土藝術的一部分。與德國藝術家一道,外來藝術家——尤其是移民德國的藝術家也深刻影響著德國的創(chuàng)作生活:他們活躍在各大藝術院校,為提升院校的魅力添磚加瓦,從而吸引國內外更多的年輕學子前來求學。

“此展覽主要探討生活在德國的外國藝術家對德國藝術界的影響。這一由德國對外文化關系學院發(fā)起的展覽在中國展出時融入了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以及立場,以此,我們試圖強調中德兩國之間對話的重要性。”歌德學院中國分院院長安德思先生在展覽中文版前言中談到:“這一展覽同樣給歌德學院(中國)提供了一個反思我們自身定位的機會——我們所倡導的文化對話價值何在,我們與當?shù)鼗锇榈暮献魇欠褡坑谐尚А?rdquo;

展覽將跨界展出視覺藝術及其之外的多組作品,包括阿曼多(Armando)、坎迪斯.布萊茲(CandiceBreitz)、托尼.克拉格(TonyCragg)、瑪麗安妮.艾根黑爾(MarianneEigenheer)、艾謝·艾克曼(Ay.eErkmen)、克里斯汀.希爾(ChristineHill)、麥克多里娜·耶德諾瓦(MagdalenaJetelová)、佩爾·柯克比(PerKirkeby)、約瑟夫.科蘇斯(JosephKosuth)、瑪麗.喬.拉豐登(Marie-Jo.Lafontaine)、白南準(NamJunePaik)、居斯帕.皮諾內(GiuseppeSpagnulo)、赫曼.德.弗里斯(hermandevries)等一批國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他們代表了藝術在一個跨文化統(tǒng)一體內的多元化發(fā)展。在北京呈現(xiàn)的這一展覽特別加入了中國藝術家朱金石和秦玉芬的作品。

對于如何選擇參展藝術家,此展覽的策展人烏佐拉·策勒這樣解釋道:“這個展覽反映的是德國的現(xiàn)實狀況。德國藝術界既不想在藝術中輸出德國傳統(tǒng),也不想讓非西方的藝術與西方的藝術成為對立面,或者令非歐洲的藝術在歐洲藝術面前重振雄風。那是其它的展覽項目想要表達的訴求。以造型藝術為例,這個展覽更多的是想展示一種跨文化藝術氛圍的出現(xiàn),這些有移民背景的藝術家——無論他們來自哪個地區(qū)——都會給某一個單一國家的藝術界帶來靈感、豐富和改變。我們挑選的這些藝術家們都自覺自愿地決定要在德國生活。他們屬于第一代移民,從外界帶來了不同的視角、知識和靈感。”

為了進一步地討論“對話的本質”這一問題,11月29日,展覽同期研討會“對話中的文化”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顒又饕懻撘韵聨讉€問題:跨文化對話和文化交流在何種程度上促進了自我文化意識的形成?國際文化交流對于文化特性的保持起到哪些積極作用?對話是否會因為數(shù)字時代的到來——對話的真實場所、人際關系以及親身交往因此不再那么重要了——而改變?參與研討會討論的嘉賓既包括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有過多年在德生活經歷的中國藝術家,也包括致力于摒棄差異,推進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合作的國際策展人和文化政治家。

作為此次中國巡展的首站,“德國:藝術之域”將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至2015年1月4日。此后,歌德學院(中國)還將把展覽帶到南京、武漢、成都、重慶、西安和杭州等地。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