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歷史是什么?
歷史是由活著的人和為了活著的人而重建死者的生活。(法國歷史學家雷蒙•阿隆語)
孫佩蒼是誰?他在民國美術史中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他收藏了什么樣的藝術品?這些藝術品背后潛藏了怎樣的曲折故事?這些作品又怎樣勾連起中與西、民國與當下、孫佩蒼及其后人等等之間的歷史關系?……
2014年10月11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主辦的“青青子佩——民國美術史的再發(fā)現(xiàn):孫佩蒼及其收藏”一展將在油畫院陳列館開幕,正是旨在通過歷史的追蹤探討關于孫佩蒼的傳奇及其中西、古今藏品文脈的延續(xù)。
此展分為文獻與藏品兩大部分,前者以孫佩蒼之孫孫元先生所著《尋找孫佩蒼》一書為內(nèi)在脈絡,匯聚其歷經(jīng)五載、走訪各地所收集的有關孫佩蒼的歷史文獻,以及在諸多專家學者幫助下拼湊復原的歷史片段,為我們撥開歷史迷霧、逐漸還原一個在民國美術史中極為重要而又并非清晰的“孫佩蒼”形象:他既是國民黨的高級官員,又是留法“天狗會”團體中的“軍師”,還是多所大學的教授與校長;他既收藏西方油畫經(jīng)典原作,試圖寫作《世界美術史》一書,又與民國當時重要中西畫家相交往,收集不少中國古代繪畫與當時名家作品,尤其是徐悲鴻為其繪贈五幅油畫作品,實屬罕見;然而,正是這樣一個人物,卻在1942年其收藏品第一次露面展出之際突然消失,時隔七十余年后方連同他的部分收藏再次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因此,文獻部分以其家屬尋祖的“追問”開始,以《蔣碧微回憶錄》中的記載展開“尋找”之路,以其1942年的展覽與“消失”作為歷史的停頓,以“浮現(xiàn)”的歷史片段重現(xiàn)其留學、任教、從政的依稀經(jīng)歷,以收藏品“遺留”的散佚、波折揭示其美術陳列館之夢的破滅。最后以《尋找孫佩蒼》一書之出版作為小結,并期冀著新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的開始。
藏品部分則將孫佩蒼家屬保留的藏品遺存匯集一堂,分為三個小的板塊:藏品之徐悲鴻、吳作人部分共計八件,既可通過徐悲鴻對西方油畫大師作品的臨摹見出中國畫家研習西畫的手段和精通練達的能力,又可在徐氏為孫佩蒼妻女所繪人像中管窺其寫生轉化的東方意蘊,也可展現(xiàn)徐孫二人之間的情深義重;藏品之西畫部分包括至今尚存的德拉克羅瓦、亨利•埃米利安•盧梭、迪亞茲、勞倫斯、道墨、圖爾斯、卡里爾等等西方至18世紀以來的諸多名家之作,既有浪漫主義畫風、也有東方主義畫家,還有巴比松畫派大將以及學院派、象征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和風格類型,加之散佚的普桑、庫爾貝、列賓等大家作品,共同勾勒出西方油畫從古典形態(tài)向現(xiàn)代形態(tài)演變的基本脈絡。對于民國美術界來說,孫佩蒼收藏西方油畫的世界視野和譜系研究,無疑在中西藝術交流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凸顯出立足于民族文化的自信與魄力,難怪今人稱其為“西畫東漸”第一人(從作品的流轉、收藏層面而言);藏品之中國畫部分主要集中于明清和近現(xiàn)代,除虛谷、任熊、任伯年等海上大家作品外,張大千(藏品已流落他人之手,見于拍賣行)、謝稚柳(藏品已流落他人之手,見于拍賣行)、汪亞塵等均與其有信件及作品往來,從所署孫佩蒼上款可見孫氏與當時書畫名家交往關系之一斑。
“歷史是有問題的煙云,藝術史也不例外。” (呂澎《20世紀中國藝術史》扉頁題句)
此次展覽和隨展畫冊正是試圖穿透這些煙云的努力。從有限的文獻資料和留存藏品來看,孫佩蒼及其收藏已經(jīng)成為了民國藝術史、藝術收藏和美術教育等方面極具研究價值的歷史個案。相信,通過此展的舉辦和畫冊的出版以及后來學者的努力,歷史終將撥云見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謹以此展與畫冊獻給孫佩蒼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