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2013年,肖江開始畫一系列戶外風景。在此之前,他所描繪的室內的空房間與日常物品,帶著干枯與滯澀,陷入一種難言的窘境。它們表達的不是困苦,而是遺忘、忽視、微渺和平凡。肖江的創(chuàng)作對象毫不起眼,甚至有些不堪——比如便池、瓦礫、碎屑、污漬、血跡、煙蒂、泥土等等。圖像取材于照片和電影,被不自然的光線與失真的色彩籠罩,與日常經驗分離,敘事也變得不可靠。場景與物在一個封閉的循環(huán)空間里互為佐證——景是物遺失的背景,物是景空虛的存在。
已經發(fā)生過什么?什么事將要發(fā)生?這些畫看似平淡、冷峻,卻充滿了困惑、懷疑和焦灼。畫家和觀眾都是旁觀者,從畫中抽離,不可能交流。被禁錮的記憶是肖江繪畫里的盲點。它們一開始應該有一個現(xiàn)實主義的誘因,隨后不動聲色地在觀眾的窺視與想象中走向神秘荒誕。從畫面上看,光影明暗的張力以簡練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局部微妙的色調變化加劇了作品的動蕩不安。當荒誕與真實愈加貼近,現(xiàn)實與虛幻的邊界便開始消融,撲朔迷離、半夢半醒成為了肖江繪畫的特質。
肖江的風景畫,依然帶給我們恍如隔世的感覺。記憶在持續(xù)編碼,現(xiàn)時在不斷擦寫,某一情緒的瞬間突然被景物定格,是“到此”的紀念。
這些風景是肖江在家鄉(xiāng)井岡山及江浙一帶徒步遠足時所見。事實上,他是在途中拍下照片,回來后整理作畫。他開始畫風景,厭倦了依賴于二手圖像敘事的隱晦、疏離和封閉性,從夢中人轉向觀察者。長途跋涉讓他回到了現(xiàn)實主義的出發(fā)點,但他的畫并不是現(xiàn)實主義或自然主義的。他不以寫生為目的,不畫田園牧歌,而將風景視為凈化視覺和精神的媒介。
這些畫呈現(xiàn)出簡單一致的形式原則,包括以道路區(qū)分畫面的對角線構圖。他的用色復雜、不自然,卻十分和諧。不甚精準的透視、略微歪斜的構圖使畫面的重心偏移,一些幾何色塊組成了小路、房屋、樹木、田野和山谷。幾何式結構讓畫作的輪廓分明,同時又使其顯得高度抽象,并且風格化。
和之前的作品一樣,肖江的風景畫不輕易表露任何情緒和象征意義,并在風格上回應了馬奈(EdouardManet)、愛德華•霍珀(Edward Hopper)、查爾斯•希勒(Charles Sheeler)等現(xiàn)代繪畫。然而,憑借視覺邏輯和眼睛的旅行,肖江自覺地改變了自己及觀眾的立場。風景引人入勝,路就在我們腳下,前方向我們召喚。此刻,觀眾和畫家相逢。都不再是局外人。在畫面的這一端,我們走向畫中風景,是“介入的”旁觀者。
按照羅斯金的說法,風景畫的主要趣味完全由景物和人的關系構成。好的風景畫家不會是自然現(xiàn)象忠實的記錄者,他展現(xiàn)人們欣賞、理解它們的方法,使我們注意到哪怕是微小的、不易被察覺的力量和美。套用斯坦因著名的詩句“玫瑰之所以是玫瑰是因為玫瑰是玫瑰”(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肖江筆下的風景之所以是風景,是因為風景是風景。換言之,他關心的是繪畫本身的問題,不攀附理論和概念。他的風景畫里的表象和意味的融合,看見的風景與看不見的人的情感聯(lián)系,具象與抽象的交融及其視覺力量,深深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引起我們強烈的共鳴。
肖江個展“沿途”將于2014年8月30日于Vanguard畫廊開幕,展覽持續(xù)至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