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偶然機會在好友家中得見妙虛法師一幅以朱砂所書的心經(jīng),不自覺心沉于作品字里行間透出的氣定神閑而又跌宕姿肆的暢神筆意,頓感驚喜,原來心經(jīng)也可以書寫到這般境界!我分明看見了在瑟瑟秋風的寂靜山谷中,一個禪者疾步行禪的月下背影,腳步輕盈而沉靜、身姿風神而穩(wěn)健。
得觀此作,以至于我在其后很長一段時間里總處于心有戚戚郁不可得的掛礙之中,于是在一個落雨的初春傍晚,我終于踏上了拜訪妙虛法師的征途。在地藏菩薩的道場九華山后山,幾乎沒有可以下腳的路,向導帶著我順著長滿雜草和灌木的蜿蜒小路向山頂攀爬,快走到半山腰時天己漸黑,我們仍然深一腳淺一腳在泥濘濕滑的荊棘中艱難前行。經(jīng)過近四個小時的跋涉,終于登上九華后山的山頂天華峰,來到妙虛的道場——吉祥禪院。一個用許多山石壘砌的老屋泛著青苔、簡潔古樸,門口一株老松旁倚著形態(tài)各異的嶙峋巨石。極目遠眺,天風浩蕩、山巒嵯峨,真是個幽靜修禪的絕佳道場。
正是在這寂靜天地間,遠離璀璨都市的霓虹,拂去喧囂世界的塵埃,沒有燈光,甚至沒有蠟燭,妙虛回歸到一種生命本初的澄明狀態(tài),夜半獨坐孤峰,借著皎潔的月輝,與自然山川對話,修習著禪者筆墨、書寫著般若心經(jīng)。
自佛教傳入中土以來,寫經(jīng)書法便應運而生,成為中國藝術和宗教文化相融并進又一絢麗光彩的奇葩。事佛者每逢整月初一、十五、浴佛節(jié)等佛教的節(jié)日,多抄寫心經(jīng)作為靜心修行虔誠禮佛的莊嚴儀式,漸以形成寫經(jīng)書法的獨有體式。
得成因緣具足,妙虛法師多年來精心創(chuàng)作的近四十幅尺寸不等,形式各異的心經(jīng)作品終得一緣太和展出。無論是章草、魏碑、隸書、行書還是狂草,都能清晰地看到一個禪者平實而又本真的生命狀態(tài)。每件心經(jīng)作品雖面貌風格不同,內在精神卻始終如一:平和內斂、豁然曠達。正如《金剛經(jīng)》中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妙虛法師通過對心經(jīng)一遍又一遍的書寫,在繁雜的重復修行中淬煉出一種獨特能力,這種能力自然地將內在表達(本心)與外界載體(書法)如羚羊掛角般無跡可尋地合二為一,并回到無住生心此時此刻的“當下”,下筆無礙、動靜等觀,把一個鮮活的生命狀態(tài)活脫脫地呈現(xiàn)出來,帶領觀者進入真實平常而空明一如的禪境中。其書法作品與境界的高度統(tǒng)一,在這個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的日課過程中圓成生命的實相,踐行著一誠長老為法師所寫“筆墨佛事”的勉語。
心清聞妙香,讓我們在妙虛書寫心經(jīng)的引領下,開啟般若之智慧,走向佛前,體證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