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別處

開幕時間:2014-06-21 17:00:00

開展時間:2014-06-21

結束時間:2014-07-05

展覽地址:紐約布魯克林200 Willoughby大道Pratt藝術與設計學院DeKalb畫廊

策展人:潘戈

參展藝術家:常羽辰,韓冰,劉唱&苗晶,童義欣,朱喆,潘戈,

展覽介紹


否畫廊藝術家韓冰、常羽辰、朱喆將參加在Pratt藝術與設計學院Dekalb畫廊舉辦的群展《別處》,該展覽由潘戈策劃,否畫廊協(xié)辦,將展出6位來自中國現(xiàn)居紐約的年輕藝術家的繪畫、攝影、裝置和影像創(chuàng)作。展覽將于6月21日(周六)5-8pm舉辦開幕酒會,并持續(xù)至7月5日。
在紐約生活的年輕中國藝術家在做什么?這是個有趣的問題。有著這樣地域背景的藝術家,往往容易暗暗地被視為一個群體分子、定格在某些藝術主題和形式上、成為特定的文化歷史和社會背景代言人,可是最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們卻有意無意地拒絕加入滿足這樣認知的大隊伍。爽利地無視了標簽,他們自說自話、甚至于張牙舞爪地做著五花八門的作品,唯獨沒有刻意添加符號化的噱頭。他們甚至還有些抗拒,抗拒那些冠以“中國”藝術家的分類說明,因為他們就想做“藝術家”。這樣的態(tài)度讓他們如此不成群結隊,以至于無法給他們一個準確的定義,甚至于要給這樣的群展取個合適的名字也變得困難。
但把他們放在一起,依然是件有趣的事情。這個展覽像是關于在紐約生活的為數(shù)眾多的年輕中國藝術家的一個調查片段。六位藝術家都出生于1985年之后的中國大陸,經歷了不同的人生軌跡;現(xiàn)在又都來到紐約,做著不一樣的作品。把這些作品放在一起,假如不看簡歷,恐怕很難猜到這群藝術家來自哪里;但如果先看了簡歷,或許就又會感到這就像一場被近期名目繁多的中國主題藝術節(jié)和大型展覽組成的“中國大洪流”沖剩下的、從某個別處冒出來的不被意料到的年輕藝術家展覽。
實際上,當社會發(fā)展到了今天,在各種文化空前交融的同時,獨立個人自我意識的全面覺醒已經不是什么稀罕事。年輕的一代不僅善于從任何文化背景、任何領域當中吸取養(yǎng)料,也執(zhí)著于追問自己:“我到底喜歡什么”。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些小小的個體如此“缺乏”集體意識,使得他們中任何一人都很難借助全球范圍內對于他們背景的好奇之勢,宣布自己代表某個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或是某個頗受爭議的社會現(xiàn)實。他們每個人能代表的都只有自己——自己對于世界的認知。
常羽辰(b.1989, 山西晉城)的作品《蛇》是一套12張印制在桑皮紙上的銅版畫。她從2012年開始實驗銅版畫、素描、桑皮紙、手工書、風琴書等各種材料和形式。蛇的形象在不同的媒材表面和以各樣的紋理變化出現(xiàn)在她的作品中。藝術家認為,蛇的形象在各個文化間的意義是透明的,因為“蛇所謂的關于善和惡的認知,也就是知識,是無名的。”(懷特•本雅明,《語言本論和人類語言》,1916) 經過層層腐蝕刻制在畫面上留下的豐富紋理正如蛇的皮膚,是關于自身經歷的時間和運動軌跡的記錄,正如她所說:“在記錄中,損耗與毀滅構成了最豐富的紋樣。
韓冰(b.1986, 山東濰坊)的油畫延續(xù)著她一貫的關注:“關注人造和自然風景、現(xiàn)實和造型世界的錯位與交織。”她將現(xiàn)成圖像當中記錄的室內空間、建筑景觀和自然風景抽取到畫布上,雜糅并進一步抽象成為略帶破碎感的幾何拼接場景。在這些場景里,現(xiàn)實的人物看似缺席但卻無所不在,充滿劇情的圖像制造出的幻象氛圍是理解她作品的關鍵。
多媒體藝術家劉唱&苗晶(b.1987, 北京 & b.1988, 重慶)的《人造風景-境》是一部基于聲音可視化概念的數(shù)字影片。作品由“塵,水,山,霧,塵”五個視覺化章節(jié)貫穿完成,他們將一種古樸的精神意境轉化為一次視覺與聽覺的行走暢游,并暗暗地挑動人的觸感和知覺。藝術家運用單個圓形做為視窗,希望由此建立起對風景的真實體驗和虛空的幻想世界之間的場景對接?;蛘哒f,通過這個窗口,將一處古拙的自然山水,在數(shù)字生成和計算下以一種短暫閃光碎片和聲音的形式換化為一種冰冷光滑的未來感。在屏幕上,這種無法保留的情感被記錄并沉淀為一種永恒的循環(huán)發(fā)生。
在作品《普通甜心:決斗傷疤和駕駛事故》(2014)的基礎之上,童義欣(b.1988, 江西廬山)添加幾件“地面標記物”和一本自我編撰的詩集,重新構建出作品-《茱莉亞(榮譽場)》。在他看來,“普通”與“甜心”,其語義上的沖突帶出一種本質荒謬的浪漫含義,為了榮譽的恢復而進行決斗就是一個例子?;闹嚭筒焕碇怯种率惯@浪漫主義變得“無可救藥的浪漫”。這件作品中,魚竿,鋸帶,化學儀器和其他普通但又稀奇的物件一起靜靜地講述一個名為《朱莉婭》的如同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故事。
攝影師朱喆(b.1993, 廣東深圳)基于對照片和繪畫模糊邊界的濃厚興趣,從2013年起通過《維尼塔斯》系列作品從視覺和概念上挑戰(zhàn)荷蘭16、17世紀流行的古典油畫派別-虛空派靜物油畫維尼塔斯(Vanitas)。朱喆嘗試在工作室拍攝現(xiàn)實生活中的物品,達到維尼塔斯的視覺效果。憑著對細節(jié)的執(zhí)著追求,在達到“攝影幾乎和古典油畫一樣的視覺效果”的目標后,藝術家又有了新的質疑:既然攝影的優(yōu)勢不僅在于高分辨率,也在于顏色的漸變、對空間的呈遞,那么攝影為何要止步于看上去像是油畫呢?最終,在照片和油畫視覺混淆不清的基礎之上,藝術家通過每張照片探討不同的光學問題。在《斬》(2014)中,三維空間中散落的物品轉換為平面時呈現(xiàn)出幾何線條的對應關系,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三角結構。
擁有建筑學背景的藝術家潘戈(b.1986, 四川彭州)通過《天空計劃》這一系列的作品將藝術實驗帶到了工作室之外廣闊的公共空間。天空,不僅是這個系列作品的發(fā)生地,也是這個系列的精神源泉,這不僅是因為它是“環(huán)境藝術”脫離藝術工作室精神的延續(xù),更和最樸素的“公共性”聯(lián)系在了一起--從古至今,天空就是這個世界擁有最多觀眾的展示廳。作品的臨時性、由于實驗帶來的不穩(wěn)定性,以及最后隨風飄走的消亡,都基于藝術家對于藝術活動的理解--不保留的瞬間綻放。而作品的自發(fā)性更是基于藝術家對于現(xiàn)行藝術活動規(guī)則的態(tài)度--一種在發(fā)起、展示階段更為獨立的態(tài)度。這次展出作品的是《天空計劃》系列中的第一件作品《天空計劃第一號/曼哈頓上的一朵云》的記錄稿。在世界聞名的曼哈頓天際線上空,飄著一朵由反光鋁膜氣球構成的“云朵”,讓觀眾對于背后那個巨大的人造景觀——世界心臟:曼哈頓,有了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和感知。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