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劉海粟美術館海派繪畫年度研究展(第一回)

開幕時間:2019-01-19 18:00

開展時間:2019-01-19

結束時間:2019-03-17

展覽地址:劉海粟美術館(延安西路1609號)

策展人:勒文藝

參展藝術家:關偉偉

主辦單位:劉海粟美術館

展覽介紹


  展覽將首次展出海派繪畫早期眾多主要代表畫家的精絕之作。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重磅借展作品,已齊聚劉海粟美術館。
  “滬上三熊”
  朱熊、張熊、任熊
  “海派四杰”
  虛谷、蒲華、任伯年、吳昌碩
  “萍花九友”
  吳石仙、吳大澂、顧若波、胡公壽、錢慧安、倪墨耕、吳谷祥、金心蘭、陸恢
  “出藍小才女”
  吳淑娟
  “豫園書畫善會”首任社長、“錢派”領袖
  錢慧安
  “海上雙壁”
  吳昌碩、王一亭
  “海上四妖”
  曾熙、吳昌碩、李瑞清、黃賓虹
  以及首來滬上賣畫一舉成名的張大千,還有拜吳昌碩為師的京劇大師梅蘭芳作品,將悉數(shù)亮相。最為稀罕的是這些作品大多為第一次與觀眾見面,堪稱難得一見的珍品。吳昌碩的曾孫吳越特別提供了家傳幾代人的珍藏品予展。
  模擬豫園場景
  豫園場景模擬復原,讓觀眾身臨其境,浸入式體驗海派繪畫早期以豫園為中心,以書畫社團為紐帶,海派畫家英雄不問出處,齊聚滬上賣畫為生的生動場景。
  豫園,院中樓臺錯落,奇樹名花,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環(huán)境氛圍和歷史文化內(nèi)涵,形成了定期云集,作畫題詩,品評議論,交流畫藝,學術爭鳴的濃厚文藝場所。海派繪畫早期,畫會社團主要集中在豫園及周邊,如宛米山房書畫會(放鶴樓)、飛丹閣書畫社(得月樓)、豫園書畫善會(得月樓)等,很多畫家初到上海也主要寓居出入于豫園。
  展覽特別辟出一個展廳復制豫園場景效果,呈現(xiàn)海派早期主要社團及代表畫家作品,以場景+作品+文獻+電子互動的方式,給觀眾不一樣的觀展體驗。
  【飛丹閣書畫會】
  自同治年間(1875年)活動,延續(xù)至清末,創(chuàng)辦于豫園九曲橋畔得月樓箋扇店內(nèi),是為當時上海書畫家必到的游憩之地,改琦、“海上三任”、蒲華、吳昌碩、吳友如等經(jīng)常出入。任伯年未定居上海前,就借宿于飛丹閣。
  【豫園書畫善會】
  成立于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借豫園園中得月樓為會址。豫園書畫善會成立之時,吳昌碩的藝術正步入高度成熟期,他在善會中廣擴交游,開海派此后繁榮鼎盛雄視南北之勢。
  【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
  為清末上海一個規(guī)模較大、活動頻繁的書畫金石藝術團體,首任會長汪洵去世后,由吳昌碩繼任會長,題襟館也替會員代訂潤格和經(jīng)辦書畫金石銷路。從自由賣畫到有組織地為群體銷售畫作,標志著傳統(tǒng)文人雅集向職業(yè)書畫家團體轉型基本完成。在杭州西泠印社建有分館,進一步擴大了題襟館規(guī)模及地位影響。
  可視化科普圖表
  展覽針對信息量龐大、文字閱讀的不便,特別以可視化信息圖表來呈現(xiàn),讓生澀的史料信息變得方便閱讀,成為普及海派知識的科普圖表,創(chuàng)新的表達方式,一切只為觀眾。
  這是一個具有藝術科普美育意義的展覽,海派文化歷經(jīng)百年融變,如今可感可觸摸的細節(jié)越來越少,如何讓似近若遠的海派概念轉化為可知可感的視覺展覽,策展上充分考慮到現(xiàn)代讀者的信息閱讀特點,將生澀的史料和學術概念提煉為可視化圖表來表達。
  作品人設H5
  為了吸引年輕人觀展,特別創(chuàng)作了H5網(wǎng)絡視頻。將海派作品中的人物、動物活化為人設故事,趣味橫生,讓作品說話,上演一出海派開年大戲。
  劉海粟美術館負責整個展覽策劃的副館長靳文藝表示,這一展覽從學術研究到展陳、宣傳、包括每一個細小內(nèi)容的打造,都是希望能夠把的海派文化,通過今天的思維和科技來重新呈現(xiàn),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感受、了解、領略海派文化,同時,打造劉海粟美術館的創(chuàng)新展覽品牌。為此,針對電子信息時代年輕人獲取信息的路徑和特點,特別制作了創(chuàng)意視頻。通過網(wǎng)絡傳播,預測展覽視頻一旦推出,很可能會成為開年展覽的網(wǎng)絡傳播熱點。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