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初見——費利斯?比托1860之中國影像

開幕時間:2017-12-23 10:00:00

開展時間:2017-12-23

結束時間:2018-01-21

展覽地址:謝子龍影像藝術館二樓(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qū)瀟湘南路387號)

參展藝術家:費利斯?比托

主辦單位:謝子龍影像藝術館

展覽介紹


  與我們有關的影像記憶
  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收藏一個記憶的世界,是我的初衷。在我創(chuàng)作湘西土家族的茅古斯題材的影像作品時,我深切地體會到,能讓記憶與消失相抗爭的最大力量來自于影像。影像記憶的意義對于我就變得不同了。一個人的記憶是小世界,一個民族的記憶才是大世界。我開始關注民族的記憶。
  中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國家,曾飽經戰(zhàn)爭滄桑,國人苦痛,對國力強大,國運強盛的期待之心,尤為迫切。所幸我們今天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一個偉大的強國夢正逐步實現(xiàn),我們正朝著中華復興之道路前進,經濟、科技、軍事、文化繁榮崛起。我們這個民族堅韌不屈、奮發(fā)向上的力量,正是源自我們所歷經的苦難與磨礪,那些深刻與沉痛的,不能成為漸漸遠去的記憶,應當時時警醒、時時被喚起,影像,將是我們記憶最好的載體。
  影像雖然是靜止的,其紀錄的內容卻是非常豐富,蘇珊·桑塔格曾說:拍攝照片不僅是為了表明什么東西值得尊崇,還在于揭示什么東西需要正視、令人痛惜,以及需要治理。正視是態(tài)度,痛惜是感受,治理是行動。如果什么影像讓我感受至深,那一定是這套菲利斯·比托這套《戰(zhàn)爭與影像》相冊了。1860年,菲利斯·比托帶著相機,跟隨著英法聯(lián)軍進入中國,比托在《北京條約》簽訂后,拍下了恭親王奕的肖像。從小處看,我們看到恭親王的無奈與愁苦;從大處看,那張肖像記錄了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一個民族的傷痛,這是個人與民族記憶的結合。比托作為進入中國的第一個隨軍記者,記錄下了北塘炮臺的、塘沽炮臺、大沽炮臺的戰(zhàn)后情形,上百年的蛋白照片,還有多張接片成的長卷,黑白灰細節(jié)完美,圖像清晰。一方面驚嘆比托高超的攝影技術,另一方面我們也見到了冷兵器與槍炮對恃的殘酷。戰(zhàn)爭機器碾壓后的中國土地上,留下的是西方列強炫耀張揚的影像。這57張蛋白照片,還記錄了北京城內頤和園、北海、雍和宮等多處影像。這是最早的北京的影像。這套相冊中許多的"初見",戰(zhàn)爭影像、北京影像、香港影像、影像長卷等等,是中國影像歷史開端的一套重要作品,我把它收藏到影像藝術中心。比托當時拍攝這套照片,也許沒有想到在今天的價值,我們尊重其藝術價值,也要正視其歷史價值。我們更要研究影像帶來的社會變革,以及影像背后給我們整個民族帶來的警醒與啟示。昔日的民族之屈辱、今日的國家之強大,可嘆,可喜,可反思,可希冀。
  有人說所有歷史遺存的文本,論雄辯無過于影像,唯余影像。影像藝術館固然要把那些民族的記憶都收藏進來,那是我們給予藝術的尊崇。影像藝術館更要去研究這些收藏,那是與我們有關的影像記憶,要時時被喚醒。
  謝子龍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