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謎事——廖真武作品展
開幕時間:2016-03-23 18:30-20:30
開展時間:2016-03-23
結束時間:2016-03-30
展覽地址:香港港仔港灣道1號會展廣場閣層M/F - Artone
參展藝術家:廖真武
主辦單位:ArtFuturesGroup,ArtFuturesGallery
浮城謎事
我筆下的人物都是小人物,他們生活在那些早已不再是小城的城市中。如同現代性的迷霧一般,這些人在不同的歷史瞬間,在各自的人生之中,似乎迷了路。迷失感并非壞事,這至少讓我們得以回顧理想。在一次次自我對證之中,人們再次融入現實當中。
摩托車,櫥窗,鏡中人,一縷閃念而過的回憶、幻想,或者自我審視。現代性的后果不僅是讓我們都成了“現代人”,也讓我們碎裂,讓我們恍恍惚惚中,將林立的鋼筋混凝土錯認為生命開端的叢林。人們展開那些來自于欲望深處的尋找,在現實中,在城市中,如同博爾赫斯“小徑分叉的花園”,一個個追求成了一道道謎題。
當藝術在談論生活的時候,它在談論什么?當我們在談論藝術的時候,我們又在談論什么?難以再次整合的自我在重現的時候,被一幕又一幕的回憶和幻想所充斥,除了這份短暫的充盈,再沒有什么堅固的東西。當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我們剩下的只有浮云。
廖真武
廖真武的十年驚姹:發(fā)現刺痛又虛薄的美麗軀體
夏可君
2006年,廖真武從四川來到北京,一個畫家將如何面對這個碩大的京城?面對這個欲望與權力主宰與膨脹的都城,藝術家如何獲得自己的視角與美感?一個還有著深度美感期待的人在一個追求速度與時尚的都市如何獲得自己的藝術語言?十年之后,十年的京城“驚夢”之后,廖真武發(fā)現了專屬于他的那個“姹女”的時代肖像。這個十年藝術圖像與感知演變的過程,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藝術家對審美感知的卓越演變過程,極為具有現代性光暈的特色。
當2006年剛來到北京的時候,廖真武對那些騎著摩托車的人群發(fā)生了濃厚興趣,這是一個漫游者在街道上發(fā)現的景觀,那些騎摩托車的人在忙碌著,他們顯然是并非特別有錢人,當然那個時候北京的小汽車還并沒有現在這般多與擁擠,北京人也很多人在騎自行車上下班,但摩托車更為廣泛,在取締之前,可以更好地確保速度與輕便,當然他們大多是農民工,是外來人口,顯然,廖真武并非刻意要畫農民工,他要畫出的是那個年代人們的忙碌,是他們對速度的熱情,其實是一種忙碌中的茫然,這些朝著我們駛來的摩托車,駕駛者的眼神大多是迷離的,并不明確朝向前方,也許他們之間偶爾有著交流,但也是匆忙的,過客式的。是的,廖真武自己以一個外來者的過客感,深深感到與這個城市的擦肩而過,他就想畫出這種擦肩而過的匆忙感。
在畫面上,畫家就是讓我們觀眾直面他們,似乎他們就在我們眼前,朝著我們駛來,而且人物肢體被畫得寬大,似乎觸手可及,但是他們又匆忙而過,畫家試圖傳達出那種速度感,衣褶的滑動就帶有水紋感的波折,甚至似乎在風中無根一般的隨風飄動著。廖真武畫出了這個時代的匆忙與迷茫,漂浮與波動,衣褶上細微的波折感帶有水墨的流動性與呼吸感,顏色上的暗色基調似乎被灰塵所覆蓋。最后幾幅甚至就是黑白色,似乎他們將被某種到來的濃霧吞沒,似乎他們并不確信自己的未來,而且就是孤立的一個人或一家人,不再有其他背景,隨意流淌的筆觸更多,一種未完成感,讓我們感受到了旁觀者的失落,這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社會走向后現代之前的最后景觀。
進入2007年,雖然還是畫著騎摩托車的人,但廖真武開始關注個體及其伴侶,藝術語言更為自覺:似乎速度越來越快,這些人只是恍然而過,還被北京的黃沙撲滿了,畫面總體上以土黃色為基調,以糾集的表現性的筆觸來表達時間趕快的速度了,而非之前寫實的刻畫為主了,似乎就是黃沙天氣或霧靄中看到的一團人影,這些人形開始自身攏集,除了色塊,最為重要的藝術語言上出現了線條,似乎是整個人形被一張無形的網罩住了,但又被速度撕裂了,這些荊棘一般的線條讓我們感受到這些人物不再親切,而是變得陌生起來。
這里體現出廖真武開始嚴峻地思考繪畫的可能性:一方面,要在藝術語言上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純粹以黃色色塊以及破碎的線條來建構形體,不再外在寫實,但色塊與線條并不和諧統(tǒng)一,就是為了傳達出現代人的迷離與錯亂;另一方面,則是對都市人物的觀察上,更為走向內在,不再描繪場景中的人物,而是暗指時代的情態(tài),欲望與虛無的糾結,越是欲望速度越是走向深淵虛無,越是虛無追求速度,就越是激發(fā)欲望的欲望,但最終還是撕碎自身。
我們就在畫面上感受到了一種刺人但又誘惑的美感:當然不是這些摩托車如何好看,而是那些撕開的細線,流淌出來的“墨線”,把完整黃色塊狀塑造的形體基本上分裂了,似乎是時代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撕扯著這些忙碌的苦命人,也許,他們就僅僅是欲望的提線木偶?油畫水墨流淌的加強,整個人形與摩托車的融合,人本身已經不重要,因為他們沉浸在欲求的掙扎之中。
直到2008年,以一個敏銳的旁觀者的目光,廖真武畫出了時代的掙扎:絲線和塊狀的分離,在純粹形式語言上更加細膩,有時候僅僅看到無數的細線,如同“絲網狀”一般來建構起車與人,暗示出時代苦苦掙扎不得解脫的征象,他們似乎被一層天網罩住了。自此也形成了廖真武最為獨特的基本繪畫語言。
這也開始了他自己的《時代標簽》系列的創(chuàng)作,其實時間上有著重疊,即從2007年開始,不再畫摩托車系列時,就已經開始關注那些更為時尚的美女們了,他的繪畫語言更為凝練,更為明晰,就是以極為具有水墨流動性的語言,以形體的簡單勾勒,但留有大片空白,以水墨性的絲線或者流淌的筆觸,來建構現代都市的美女群像,這是他的“驚詫”,對于北京“姹女們”的新的“驚訝”感,新的現代性震驚,從而帶來了一種極為冷感、極為冷艷、極為迷人但又撕裂的,極為虛薄又極為刺痛神經的新繪畫!
開始的這些女性群像,幾乎都是黑白色,廖真武運用了炭筆素描的速寫方式,勾畫人物輪廓,似乎如同一幅水墨速寫,形體瘦長,就是為了描繪模特們時尚的骨感,以空白凸出軀體的性感部分,形體凸凹有致的風韻,而輪廓邊緣都有著墨暈的擦染,整個形體當然都是由絲網狀纏繞起來,既突出形體的性感,又要保持藝術形式語言的極致,而整個畫面籠罩著一種迷蒙的如煙狀,似乎被一層薄紗的煙霧漬染過。這是一種新的迷人的性感:裸露的誘惑,但有時候面孔如同空殼一般,絲網的線條如同荊棘,并不允許接近,這是一種沉浸于自身,但又古典陰郁的美,似乎就是一株株野薔薇或者長刺的野玫瑰,但是已經被剝離開了,是一朵朵剝開的花瓣在建構形體,而枝干上的刺卻異常耀眼,還被拉長了,是“刺”在建構形體,它誘惑我們觀看,但又拒絕。
這是現代性的冷誘惑,是引誘與禁止之間的游戲,但卻帶來了繪畫之新的審美感受,這是一種撕裂與支離的美,但并不那么悲劇,它并不指向內心,而是僅僅來到表皮,這是“表皮”與“表面”的后現代美學,一切都在表皮上,但這表皮有著時代呼吸的印記,因此當廖真武命名為《時代標簽》時,我明白他所指向的是我們日常呼吸與生命接觸的那層表皮,這也是繪畫的純粹表面,附著在我們感知的最表層,如同絲網籠罩著我們,或者就是我們欲望的感知神經,廖真武畫出了都市后現代感知的生命肌理與觸感末梢,如此細膩,如此神經質,如此迷人,但又如此拒絕觸摸。繪畫的冷誘惑就如此發(fā)生,繪畫的新平面與時代的肌膚如此貼切,打開的也就如此真切,如此美妙!
無論是黑白色,還是暗粉色,青綠色,無論是雕塑感還是素描感,這些干瘦的模特形體群像,具有時代的基本癥候:她們沉浸于欲望的消耗,渴望經典的不朽,但這是木偶或者道具一般的虛幻場景游戲。廖真武把這些人物置于一個舞臺布景或者照片擺拍的場景中,她們在表演,但并不取悅于觀眾,她們沉浸于自身,因為她們被欲望消耗得筋疲力盡了,但還有著冷漠的熱情,這是悖論,如同性感凸凹有致的美妙裸體卻又被絲線拉扯著,糾纏著。
如果擺脫形象的閱讀,我們仔細接近畫面的那些筆觸,色塊的化解與留白,絲線的糾結與分離,廖真武大量轉化了傳統(tǒng)水墨的筆法與觸感,但異常靈動,恍然之間宛若水墨畫,其實有著油畫顏料的細微色差。
而從2008到2014年,廖真武還畫出了另一個神秘的《冥之物語》系列,把之前的黑白色發(fā)揮到了極致,這是他更為挖掘現代性的精神內涵,就是幽靈性,中國文化所謂的幽冥感,似乎這些現代都是游蕩不定的人物,現代性主體的無根狀態(tài)都沉入到一種幽冥狀態(tài)了,她們總是處于欲望的極端渴望與虛無的極端恍惚之間,在極端奢華與即刻報廢之間晃動,在黑暗的深淵呼吸卻不愿意醒來,這些個體化的女性形象,依然有著自我的沉迷,但是處于一種內心沉默的抑郁癥狀態(tài),她們或者他們還處于半睡半醒狀態(tài),絲網狀的夢魘還糾纏著她們,但她們還是漸漸醒來了。
廖真武要描繪的是現代心靈的恍惚迷失狀態(tài),不斷幽靈化的無名主體如何漸漸醒來的過程,但是不可能徹底掙脫幽靈的縈繞,絲網的束縛就轉換為一種如夢的面紗,她們只能通過這道虛薄的面紗來觀看世界,總是帶有睡眠狀的疲軟,帶有優(yōu)雅的厭倦,偶爾有著掙脫的勇氣,但旋即被絲網纏住。
越是到后來,即接近2013年和2014年,畫面上這些如夢恍惚之中呼吸的女性肖像,喪失了個體身份的印記,整個面孔或軀殼似乎僅僅剩下一層薄薄的呼吸,之前的表皮獲得了更為幽靈與恍惚的氣息,僅僅是一層虛薄的氣息虛浮在表面上,因為淺睡眠的夢幻感縈繞著她們的面容,畫面越來越薄,越來越透明,如同冷月所鑄,面容上的絲線越來越靠近她們呼吸的節(jié)奏,身軀似乎被一種時間的流水洗過一般,內在迷蒙的渴望在即將醒來之前呢喃著,這呢喃的虛薄氣息帶來了久違的色暈,讓我們迷醉。
隨著刺痛感的減弱,虛薄感的加強,冷艷青綠的皮膚有著玉質一般的觸感,還是中國文化生命質地的歸還,中國藝術的視覺也有著歸還--是從幽冥之地恍惚而來的那種余息,帶著迷人幽怨的深情,以其肌膚的永遠青春光滑,卻只是供我們驚鴻一瞥而無法觸及的,但一旦被后現代的影像技術捕獲,就可以成為更為安寧的隱秘陪伴者,我們愿意被如此這般的薄透的幽靈們陪伴,因為幽靈們的氣息誘惑我們與之一道安眠,因為那是美夢消失之前的最后的薄霧,或者就是我們自己每個人恍若隔世的前身,我們自己的冥界的肖像畫。
這是現代性所內在渴望的安眠的詩學,這是幽靈們醒來之前的最后的余韻,這是繪畫所要捕獲的最后的余香。
不得不承認,第一次在廖真武的工作室看到他的近期作品時,我是瞬間被畫面中的凄迷、恍惚、頹靡、虛無的意象所包圍,似有一種春日午后淺夢初醒的悵然愁緒漫過全身,如同在宋詞里冷不丁觸碰到刺痛你的句子,無端地把你帶到一種莫名其妙的空虛與傷感中。那一張張落寞惺忪曖昧模糊的青春女子的面孔,如水花鏡月,蕩漾著媚惑迷人虛幻清冷的波光,似乎觸手可及,卻遭遇冰冷而堅硬的現實阻隔,但你似乎又能隱約感受到來自畫面人物絲絲縷縷夢囈般的氣息。這些青春時尚幽靈般的女人,棲居在畫布的深處,被無邊的虛空所包裹,她們在屬于自己的世界里冥想,看不出悲喜,卻是如此的空靈與玄妙。
其實,畫面中的形象不過是藝術家用來表達自我的象征符號,是藝術家自我本體的投射,帶有形而上的哲學意味,他去畫一朵花還是一個女人其實并沒有多大區(qū)別,他不過是借物言己。對于藝術家來說,難題不是畫什么,而是怎樣畫,以及象外之意的表達。從廖真武的《冥之物語》系列作品中,我看到的是藝術家縈繞于畫面的那份憂傷迷離扯不斷理還亂的“閑愁”,是對逝去的青春過往的記憶,是在生命與時間的深處,在似水流年中,被歲月沖洗到發(fā)白褪色,卻依稀殘留風吹影動、花光搖曳的斑駁底片。所有的藝術,其最深處皆是對生命自身的關照,其最動人處亦在此。而所有的生命與美好相對于時間的永恒又顯得如此脆弱、急促、無常,這份個體生命因時間匆忙流逝而生發(fā)的無端的焦慮感會不時地灼痛我們,讓我們徒添“美人遲暮、眾芳荒穢”的傷感,進而有對世間萬物皆為空相皆是夢幻泡影的終極覺悟后的沖淡與從容??梢哉f,這種飄忽不定、淡如云煙的“閑愁”已經沉淀為中國式文人的文化人格的一部分,幾千年來為中國文藝美學蒙上一層陰柔與詩性的色彩,但這種幽微飄忽無形無蹤的意緒用繪畫語言其實很難表現,廖真武通過個人的架上實踐延展了中國當代繪畫意象表現的新的可能性向度,作品中顯現出神秘、玄妙、空靈、淡泊和詩性的東方美學特質也是我尤為欣賞的。
“言而無文,行之不遠”,內容與形式是藝術永遠無法回避的課題,對于優(yōu)秀的藝術家來說,窮其一生不過是尋找和建立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系統(tǒng),并以這種個性化的語言呈現當代人普遍期待而尚未出現的嶄新審美樣式。廖真武多年來的藝術探索正緩慢而艱難地一步步逼近這個目標,他已撥開紛繁的藝術表象慢慢觸摸到藝術的內核,具有越來越清醒明晰的語言自覺與文化身份的定位,逐漸擺脫了早期作品中以西方藝術為參照標準的語言習慣,在這次展出的《冥之物語》《時代標簽》等系列作品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藝術家近期在藝術探索思考上的深度與銳度。
“詩無達詁”,對藝術的理解也是見仁見智,關于廖真武的作品,還是讓同行諸君和每一位觀眾自己去欣賞和品讀吧。
朱漢云
2015年5月6日于北京虛苑
她的面孔
文:劉凡
女性似乎永遠是男性藝術家熱衷表現的對象之一,不論理論家、批評家冠以何種名頭與說法去支持與反對,她們始終會出現在男性藝術家的筆下。藝術家通過描繪女性的過程來追尋、形成和構造意義。其中,關鍵是縫合的過程,主題通過縫合被“組織”到再現之中。廖真武的《時間標簽》(2008)和《冥之物語》(2009-2012)系列的作品中,他將消費時尚與生存思考編織到他的女性面孔的再現之中。雖然是兩個系列,但卻有不少共同之處。
從再現的對象來看,女人在畫面中作為被觀看和描繪的對象,男人或者說藝術家本人作為觀者,觀看造成一種支配與控制的模式。觀者通過與藝術家產生共鳴,既有特權將女性作為展示景物的觀看者,又可以作為最終成功占有被描繪對象的控制者。廖真武的作品證實了一個指示和強制行為的男權觀念,這個觀念通過佯裝的規(guī)范,促成了一種被建構的趨勢。
藝術家從分析藝術的生產到思考意義的產生,是由文化再現所制造的過程,是一個通過不斷重復推論所形成和加固的結構。在這個過程中,廖真武將消費女性的形象作為他生產意義的載體。這些消費的女性形象不僅成為女性自己渴望的形象,而且這種形象被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所控制,被轉變成為渴望的欲望。在《時間標簽》系列中,這些被描繪的女性遵循和展示著被固定成語言程序規(guī)范的消費欲求,演繹著種種社會認定的姿勢、態(tài)度與欲求,從而成為編制出來的社會欲望的主體。這個被編制出來的欲望主體的背后所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印跡以及一代人揮之不去的隱痛。自90年代以來,城市空間作為一個整體進入了現代資本的生產模式,它被利用作為生產剩余價值的工具。土地、空氣、光線等都被納入生產力與商品之中。這不僅與中國幾千年來的重義輕利的傳統(tǒng)毫不相容,也與建國以來烏托邦式的意識形態(tài)格格不入,它代表的是新教倫理中重商重利的文化。有學者曾稱,這種重商重利的資本主義倫理的入侵,是一場比“五四”運動對中國文化影響更大的、且更具破壞力的“文化革命”。60年代出生的廖真武經歷了烏托邦式的理想國教育,而步入社會以后,面對的是與受到的教育格格不入的商業(yè)市場,這種反差所帶來的陣痛深深地印刻在這一代人的身上,成為他們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內容。
《冥之物語》中那些陷入冥想狀態(tài)的女性形象,似乎正在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亦或者是對自身生存狀態(tài)的沉思,甚至陷入一種痛苦地掙扎之中。夢魘般街面廣告櫥窗不僅是都市的彩妝和華麗外衣,也是商品符號價值亦真亦幻的展示,而這一切似乎都是以女性為中心。女性的意志被更加物質化的街道櫥窗所吞噬,在消費空間里漫無目的地游逛變成了她們的精神鴉片或麻醉劑。消費空間從不讓時間變得漫長,它壓縮了時間感,也壓縮和簡化了我們的生命。對于這些被描繪的對象而言,物質的生活并不是她們所要的全部,沮喪、懊惱、不屑、輕視、憤怒、驚恐、失望、坦然,各種表情在畫面之中寫意般地呈現出來。
兩組作品橫跨五年時間,從繪畫技法上看,色彩似乎并不是藝術家想要突出的重點,廖真武似乎更加沉迷于單色的世界與機理的制作。去除了色彩的干擾,觀者看到的是一種筆觸的張力和書寫的意味?!稌r間標簽》系列中,藝術家醉心于塊面的組合以及筆觸的痕跡。粗糙干澀的質感,不太容易讓人將之與女性以及時尚消費聯系起來。帶著墨鏡、圍著頭巾、聽著耳機的時尚酷女形象用一種特有的繪畫語言展示出來?!囤ぶ镎Z》系列中,精心控制的流淌的筆觸以及堆積的機理效果,營造出如夏日清晨中霧靄的朦朧之感,畫面變得濕潤、飄逸起來。
畫面中的背景似乎也不是藝術家著意刻畫的地方?!稌r代標簽》中,近乎平面的背景,更好得襯托了表現豐富的女性形象,繁與簡的對比強烈而明確,而投射在背景上的影子,使得畫面產生了如快照一般的感覺,與表現復雜的人物形成鮮明反差。而在《冥之物語》里,裂痕般的背景與人物面部的機理形成呼應,象征著人物內心的復雜情感以及與歷史斷裂的外部環(huán)境。
以女性面孔為表現對象,將現實與夢想的反差表現在她們的面孔之上,是廖真武近五年來創(chuàng)作的這批不算太大的油畫作品的基本線索,他用藝術的方式將這些情緒轉化,作為一絲慰籍,抑或是對無法抗拒的現實的一種微小抵抗,而這也將成為他繼續(xù)創(chuàng)作的動力。
2012 年盛夏于南湖畔
廖真武
1964年生于中國四川中國美協(xié)會員
先后就讀于四川教育學院美術系
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十四屆助教研修班
第九屆材料繪畫語言創(chuàng)作高研班
現工作生活于北京和成都
個展
2016年“浮城謎事”廖真武作品展(香港)
2015年“浮生·囈象”廖真武作品展虛苑美術館(北京)
2011年“東鎮(zhèn)西城”廖真武水彩作品展(上海)
2011年“大湖365”廖真武作品私人展(北京)
2010年“見證”廖真武作品巡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2010年“見證”廖真武作品巡展四川大學美術館(成都)
2010年“見證”廖真武作品巡展深圳華美術館(深圳)
2010年“見證的歷程”廖真武作品展威諾里薩藝術館(北京)
2007年“時代標簽”廖真武作品展,中國深圳格豐藝術機構 (深圳)
2007年“時代標簽”廖真武作品展,威諾里薩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2007年“水色豪情”廖真武作品展(北京)
2002年“歲月留痕”廖真武作品展(四川)
1992年廖真武水彩畫展(四川)
群展
2016年 “周而復始”丹培拉繪畫多重詮釋研究展,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上海馬利美術館,濟南美術館,廈門中華兒女美術館(北京上海山東福建)
2015 年峨眉當代藝術國際邀請展(四川)
2015 年比利時藝術博覽會(比利時)
2015 年新加坡藝術博覽會(新加坡)
2015 年臺北藝術博覽會(臺北)
2015 年四川省名家美術作品提名展峨眉當代藝術館(四川)
2015 年第二屆南京國際美術展(南京)
2015年“異彩”中國當代水彩藝術邀請展(北京)
2015年“黑白進化論”峨眉當代藝術論壇(四川)
2015年中國樂山峨眉藝術雙年展(四川)
2014年“痛感”當前繪畫藝術探索展(北京)
2014年南京國際美術展(南京)
2014年巴山神韻中外藝術文化交流展(四川)
2014年亞洲現代藝術博覽會(香港)
2013年時間重啟第二回 2022迎申奧藝術展(崇禮)
2013年跨越領域當代藝術展(北京成都)
2013年澄懷觀道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展(四川西昌)
2013年“慢”藝術《庫藝術》學術研究展(北京)
2013年中國當代藝術家意大利文化邀請展(意大利羅馬)
2013年藍頂部落當代作品展(成都)
2013年“尋源”岜沙之旅(貴州)
2012年香港國際藝術博覽會(香港會展中心)
2012年“超越肉身”中國當代藝術國際展(美國華盛頓)
2012年 Kansas收藏作品展(美國堪薩斯)
2011年“起承轉合”當代藝術展(北京)
2011年“穿過”中國當代作品展(意大利西西里島)
2010年“東西對話”中國當代作品展(美國加里佛尼州)
2010年中意文化年“穿過”中國當代作品展(意大利斯波萊托)
2010年“春季聯展 / Spring Showcase”(香港世界畫廊)
2010年香港國際古玩及藝術品博博覽會Fine Art Asia 2010“(香港)
2010年具象研究消費圖像當代藝術展(北京時代美術館)
2009年大家一起玩作品展(北京)
2009年中國當代藝術聯盟首屆學術邀請展(四川)
2009年經驗/驚艷中國當代廳藝術展(北京)
2009年 2009(第13屆)上海藝術博覽會(上海)
2009年美術史中的進化論-”文化新美學“藝術精品大展(深圳)
2009年”為了忘卻的記憶作品展“(北京)
2008年西南力量當代藝術邀請展(北京上海成都)
2008年美國邁阿密巴塞爾博覽會(邁阿密)
2008年”欲望森林“當代藝術作品展(深圳)
2008年第三屆亞洲國際當代藝術展(香港)
2008年中國當代畫廊藝術精品展(深圳)
2008年”力·型“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北京)
2008年第三屆中日現代作品展(日本)
2008年”重建中國“當代藝術展(邁阿密)
2008年中國當代藝術展歌德畫廊(香港、倫敦)
2007年全國第二屆風景·風情油畫作品展(上海)
2006年全國第十九屆新人新作展(北京蘭州)
2005年全國第七屆水彩水粉展(鄭州)
2005年水彩四川七人學術聯展(成都)
2004年全國第十屆美術作品展(廣東)
2004年南京第二屆水彩畫雙年展(南京)
2003年全國首屆小幅水彩畫展(福州)
2002年紀念”延講“發(fā)表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成都)
2000年四川省水彩畫作品展(成都)
1999年”建國五十周年“四川省美術作品展(成都)
獲獎
2014年南京國際美術展銅獎
2005年四川省美術作品展銅獎
2004年”建國五十五周年“四川省美術作品展優(yōu)秀獎
2000年四川省美術作品展銅獎
1999年”建國五十周年“四川美術作品展銅獎
公共收藏
Kansas基金會美國
Virginia藝術機構美國
Art Futures Group 藝術機構中國香港
華美術館中國深圳
藍頂美術館中國成都
四川美術館中國成都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北京
上海鋼泰美術館中國上海
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四川
南京布羅德文化藝術機構中國南京
發(fā)表
作品曾發(fā)表于《人文藝術》、《藝術當代》、《庫藝術》、《Art概》、《中國百老匯》、《藝術當代》、《藝術經典》、《世界藝術》、《畫刊今日中國美術》、《社交商圈》、《畫廊》、《藝術品投資》等專業(yè)出版社。
2002年出版?zhèn)€人畫冊《歲月流痕》
2007年出版?zhèn)€人畫冊《時代標簽》
2010年出版?zhèn)€人畫冊《見證》
2011年出版?zhèn)€人畫冊《東鎮(zhèn)西城》
2015年出版?zhèn)€人畫冊《廖真武作品集》
2015 年出版?zhèn)€人畫冊《浮生·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