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藝術門將榮幸呈現(xiàn)美國著名攝影師大衛(wèi)·拉切貝爾(David LaChapelle)的首次上海個展《制景》,展覽將于2017年9月9日開幕,展出至10月31日。本次展覽是拉切貝爾與藝術門的獨家合作展覽,并且是其最新系列作品《新世界》在亞洲的首次亮相;通過回顧拉切貝爾三十年攝影生涯所關切的不同主題,展覽同時囊括了早期的雜志拍攝以及他逐漸回歸純藝術創(chuàng)作精選作品。
《制景》以多樣情境的展開來探究藝術家變化莫測的風格:從人像到風景主題,寫實到超現(xiàn)實場景,展覽作品以略帶諷刺又極具創(chuàng)意的敘事方式來傳達藝術家對社會敏銳的觀察以及與他對永恒的孜孜以求。
拉切貝爾在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其攝影生涯,年僅17歲時獲得了波普大師安迪·沃霍爾的青睞為 INTERVIEW 雜志拍攝,此契機也為拉切貝爾帶來了與國際雜志和名流合作的機會。作為少數(shù)能平衡商業(yè)和藝術題材的攝影師,拉切貝爾以大膽、鮮明且最具當下特色的獨特手法來突顯人物、信仰和社會環(huán)境等主題,借此顛覆了攝影的傳統(tǒng)類別。
受到藝術史和流行文化的啟發(fā),拉切貝爾在部分攝影作品中借鑒或挪用了古典和當代藝術元素,為經典圖像提供另類的見解。拉切貝爾以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教堂的壁畫為舞臺創(chuàng)作了《洪荒之后》(2007)系列,展現(xiàn)出無價之寶的藝術品在淹水美術館里的情景。災難和人類文明的沖突同樣出現(xiàn)在《驚天動地》(2012)中,顯示出一屋子炙手可熱的當代藝術品在地震后茍存的樣子。其中人類角色的缺席,使得這些大師級作品失去意義,間接指出了名聲和所有權的短暫,同時質疑當人去樓空時,藝術品的意義究竟何在?拉切貝爾也不忘向流行文化致敬,將他的繆思女神,變性名流阿曼達·萊波雷(Amanda Lepore)打扮成安迪·沃霍爾60年代版畫中的瑪麗蓮·夢露和伊莉莎白·泰勒,借此挑戰(zhàn)世俗對美與丑和女性身體的偏見。
拉切貝爾在《加油站》與《景觀》系列中則以精心制作的道具和嘆為觀止的場景來延續(xù)自然與人文的拉鋸。在拉切貝爾的鏡頭下,加油站和工廠閃爍著霓虹燈般的絢麗光彩,使得人們暫且忘記它們原本的面貌。但近看之下則會發(fā)現(xiàn)它們其實是利用吸管、罐子和其他工業(yè)化的產物所組成的模型而不是真實的加油站或工廠。諷刺的是,拉切貝爾選擇在自然景觀中拍攝這些模型,而不論是角色還是敘事性在畫面上的缺失都突顯了藝術家對環(huán)境持續(xù)發(fā)展的關注。
他的最新系列作品《新世界》(2017)則清晰地透露著藝術家對崇高的敬畏以及對精神性的訴求。這一系列以圖像再現(xiàn)和對野性的呼喚來對抗大都市文化,具體體現(xiàn)為作品中對原始自然的描繪,及其所傳達的人類本性的覺醒以及同情心的回歸;宗教與自然圖像的重合則進一步激發(fā)出一種信仰感,此時,拉切貝爾不單關注信仰如何定義個人身份,更多地則是探討如何借由靈性的修復來催生人類共同的歸屬感。
展覽《制景》中創(chuàng)作于1990與2000年間的作品主要關注時尚與娛樂文化,以其引發(fā)情感的悸動。從女神卡卡、李小龍、烏瑪·瑟曼等名人的肖像,到為雜志拍攝所特別設計的場景,這些作品常常可見當代社會的影射與流行文化的元素,其夸張與浮華之極則鏡射了我們的消費主義和明星崇拜文化。另一方面,拉切貝爾的鏡頭不僅捕捉到這些熟悉臉龐下那些令人會心一笑的細節(jié),亦體現(xiàn)了主角們和拉切貝爾之間的信任與情誼。
拉切貝爾的作品持續(xù)表現(xiàn)出他這一代藝術家所關切的議題與野心。從某種層面上來說,不論是作為社會邊注的各種文化表達——信仰、景觀或思辨,還是對想像力施加控制的某種“冗余感”或“過剩感”,或者是未知的欲望與歡愉,這些都是拉切貝爾的作品所希冀觸及、抒發(fā)和表達的。我們感受到這些作品創(chuàng)作所滲透出來的時間感,而這過去的時間感也同時蜿蜒為時間的永恒。
關于大衛(wèi)·拉切貝爾
大衛(wèi).拉切貝爾出生于美國康涅狄格州,曾在北卡羅萊納藝術學院高中部就讀,之后搬遷至紐約開始了職業(yè)攝影生涯。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他的作品陸續(xù)在紐約的畫廊展出,并得到了波普大師安迪.沃霍爾的關注,應邀他成為 INTERVIEW雜志的攝影師,為許多政商名流拍攝膾炙人口的肖像。隨即拉切貝爾則開始為各個國際知名刊物拍攝了令人難忘的廣告宣傳。
大衛(wèi).拉切貝爾 (Tom Wagner攝影)
躋身當代攝影名家行列的同時,拉切貝爾的創(chuàng)作領域也從平面攝影擴展至廣告影片、音樂錄影帶以及劇場舞臺設計等等,其中包括埃爾頓·約翰的《紅鋼琴》現(xiàn)場演出。
2004年,洛杉磯中南部的一場青年舞者運動給予了拉切貝爾靈感,促使他創(chuàng)作了一部名為《Krumped》的迷你紀錄片。拉切貝爾隨即將這部短片發(fā)展成電影《RIZE》,于2005年的特里貝克電影節(jié)開幕式首映,影片在全球發(fā)行后也廣受好評。
2006年,拉切貝爾回歸了他最初的純藝術攝影。他開始在美國紐約的利華大廈、波多黎各的當代藝術博物館、首爾的Hangaram設計博物館、布拉格的魯?shù)婪虍嬂?、斯德歌爾摩的攝影博物館和以色列特拉維夫的藝術博物館展出個展以向大眾呈現(xiàn)他的作品。
拉切貝爾的展覽也在世界各地展出,包括華盛頓的國家肖像美術館、洛杉磯的藝術博物館、克拉科夫國家博物館、德國漢諾威凱斯特納協(xié)會展覽館、意大利盧卡當代藝術中心、多倫多加拿大當代博物館、維也納藝術之家、秘魯當代藝術博物館、羅馬展覽宮、智利圣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米蘭皇家王宮博物館、墨西哥的圣方索學院、巴黎造幣博物館、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以及臺北當代藝術博物館。
在他三十余年的攝影生涯中,拉切貝爾曾獲得過多次攝影大獎并獲得了北卡羅萊納藝術學院的博士榮譽學位。
近期,拉切貝爾曾在布拉格的DSC畫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藝術博物館以及首爾藝術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的卡巴納斯文化學院與威尼斯的三圓窗之家展出。他2017年即將展出的個展包括在澳大利亞巴拉臘特的國際攝影節(jié)以及比利時蒙斯美術館。
拉切貝爾也將于2017年秋季出版《迷失&尋找》和《好消息》兩本畫冊,由TASCHEN發(fā)行。拉切貝爾先前曾出版過《拉切貝爾樂園》(1996)、《拉切貝爾酒店》(1999)和《從天堂到地獄》(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