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盡?意——鄧新黎?謝懿雙個展

開幕時間:2015-01-24 15:00:00

開展時間:2015-01-24

結(jié)束時間:2015-03-09

展覽地址:長沙市開福區(qū)洪山路188號月湖公園內(nèi) 月湖時當代藝術(shù)中心

策展人:邊平山

參展藝術(shù)家:鄧新黎,謝懿

主辦單位:月湖時當代藝術(shù)中心

展覽介紹


出神入畫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神崇拜的民族,人們對于神物、神獸、神仙、神人都寄予過蔭佑祈望和崇敬畏懼,也演繹出太多的浪漫故事。這是人在苦難的生命過程中間,尋找精神托寄的結(jié)果?;蛟S故事中確有些神跡閃現(xiàn),而更多的是人的演義。鄧新黎的作品脫胎于民間故事、書籍經(jīng)典、鬼神繪畫等,而新黎筆下千百年的神話人物,帶給觀者是驚鴻一瞥,同時也有一笑粲然。

出身書香門第,使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在鄧新黎的骨子里深深根植,西方留學、動漫制作的學習與工作經(jīng)歷又讓他受到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與社會精神影響?!栋耸呱裣删怼防锏南勺优阻F皮的長裙,等著颯然風起;神馬換上了真正鐵蹄和蒸氣機,日行又豈止千里;萌娃、高冷、呆雞等流行詞匯直接化成神人的造型。讓觀者新奇和忍俊不禁。

鄧新黎的“神”有他特有的“神”在里面。在里面的“神”就是我們所說的陽之精氣。其冷峻中,有幽默與反叛,這種精神是含在里面的,不張揚,很安靜。我看過鄧新黎畫畫,有時他也上我家畫,安安靜靜地,幾個小時。我喜歡青年人這樣的狀態(tài),完全沉寂于平面的繪畫里,不困擾于繪畫的意義,不糾結(jié)于風格和主義。繪畫不能只是工藝技術(shù)的表現(xiàn),繪有神出,繪畫者的狀態(tài)躍然于畫面。鄧新黎繪畫雖有復雜的人物造型、細密的線條處理,精致的細節(jié)肌理,卻不僅僅是服務于寫實,而是圍繞現(xiàn)代氣質(zhì)的精神所展開。我們看《八十七神仙卷里》的線描飄動著的“吳帶當風”,也決對不是一種繪畫技巧的示范,旨在表現(xiàn)人物的韻意。

我也喜歡鄧新黎的干凈。他的干凈在近作中越來越透徹,黑與白的“知”與“守”關系明確,這源自對東方文化的深深領悟。曾經(jīng)有一幅幾乎全黑的小畫,從畫中到畫外都將這種禪意淋漓表現(xiàn)。所以說鄧新黎的作品“出神”,不僅是因為其題材出于“神”,也是因為他的畫作中確有神出。

盡在意

初看謝懿,腦海里留下一匹馬。我也畫馬,中國人常認為馬承載著一種斗爭精神,馬的形象是健碩、堅毅、忠誠、灑脫、正直、善良......中國人把馬的形象與精神賦予中華圖騰--龍的身上,甚至認為馬就是龍,有說“馬有三分龍性”。《周禮o夏官o司馬》則說“馬八尺以上為龍。”往往是中國人這種固有的形象思維與慣性,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特別是造型的創(chuàng)作上鮮有突圍。

不能說是謝懿的馬造型成功,如果只是造型成功,整體作品則會略失格局。從繪畫理論的角度看,謝懿的繪畫處處存在著“不對”。造型與背景的沖突,馬身體的奇特比例,常用的十字交叉構(gòu)圖等等。然而這些繪畫中的“不對”,在謝懿的作品中,看起來都是“對的”。她的馬是瘦馬,很瘦,卻沒有瘦骨嶙峋的病態(tài),瘦得很抒情、很淑女。馬放置于東方韻味的背景之前,著色古意,沖突感全無,造型與構(gòu)圖都不拘謹,有如天成。與謝懿、鄧新黎成為朋友,是因為在今天的環(huán)境中,她(他)們保持著內(nèi)心的單純與純凈,這是非常難得的。謝懿的作品也是這樣的感覺,干凈,畫面沒有太多猶豫,傳達出安靜與浪漫的氣韻。

中國的太極拳法有“用意不用力”,造型與構(gòu)圖就好像繪畫的“力”,謝懿將這種力弱化,全在意上出招。她的作品中,不僅是馬,鶴也是,所有的造型都不是原來的形態(tài),是舒展的、氣定神閑的,就是她自己。謝懿的稚趣、古樸、嫻靜都融匯到筆意之中,筆觸收斂,構(gòu)成有自己特性的形,放置于而符合自己氣質(zhì)的背景中,纖秀、簡約、古樸的山水,正是因為這種意相通,形就化于無形了。這又似太極中的:意不露形、氣貫周身、法合自然。謝懿信手拈來,用自己的意,塑形造境,用意構(gòu)建不平衡的透視和交叉點,來平衡異化了的主體,形成意為主導的平衡畫面,同時還保持著簡潔干凈。

讀謝懿不可以只讀到一匹馬,在我腦海的馬匹具像也漸隱去,留下生動氣韻與超拔意想。只有從意造型、造圖,才會:一切都是“對的”。

部分參展藝術(shù)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