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后我世代:如何書寫年輕藝術家

開展時間:2022-07-24

結束時間:2022-08-20

展覽地點: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北京總部空間

展覽地址:北京市順義區(qū)金航東路3號院B5號樓

策展人:陸向怡

參展藝術家:亞歷桑德羅?吉安尼 Alessandro Giannì(意大利) 陳英杰 Chen Yingjie 李黛倫 Diren Lee(韓國) 江上越 Etsu Egami(日本) 貢坎 Gongkan(泰國) 郝澤成 Hao Zecheng 侯佳男 Hou Jianan 黃冰潔 Huang Bingjie 吳晶玉 Jade Ching-yuk Ng(中國香港) 賈一瑞 Jia Yirui 奇蒂·納羅德 Kitti Narod(泰國) 廖曼 Liao Man 奧利維

主辦單位: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展覽介紹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榮幸地宣布,位于北京順義區(qū)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的唐人總部空間將全新開放,并將于7月24日下午4點推出年輕藝術家群展“后我世代:如何書寫年輕藝術家”作為開館展,由陸向怡擔任策展人。

唐人總部空間位于北京順義區(qū)金航東路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偛靠臻g包括B5號樓的全部6層,總面積近3000平方米。畫廊總部負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曼谷、香港、首爾四地空間的運營、管理和協(xié)調。除了按照國際標準設立的展廳空間,總部還同步拓展了VIP展示廳、研發(fā)中心、地下儲存空間等,滿足了唐人全方位協(xié)調服務的需求。這也是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在亞洲地區(qū)設立的第7個空間。

唐人北京總部空間的展覽和活動,定位于對全球年輕藝術家的研究與推廣。開館群展“后我世代:如何書寫年輕藝術家”,匯集了18位當代出色的年輕藝術家,在當下的多元趣味導向、媒體社會化和新的數字技術革命發(fā)生的此刻,年輕藝術家正在以更加輕松的姿態(tài)書寫著自我的歷史,此展也拉開唐人總部空間對年輕藝術家群體研究工作的序幕。

參展的18位藝術家包括:亞歷桑德羅?吉安尼(Alessandro Giannì,意大利)、陳英杰、李黛倫(Diren Lee,韓國)、江上越(Etsu Egami,日本)、貢坎(Gongkan,泰國)、郝澤成、侯佳男、黃冰潔、吳晶玉(Jade Ching-yuk Ng,中國香港)、賈一瑞、奇蒂·納羅德(Kitti Narod,泰國)、廖曼、奧利維爾·蘇芙蘭(Olivier Souffrant,海地)、桑圖爾(Suntur,泰國)、王茜瑤、溫迪瑪格恩?貝萊特(Wendimagegn Belete,埃塞俄比亞)、楊伯都、張占占。

 

后我世代:如何書寫年輕藝術家

陸向怡

如果存在一本《年輕藝術家史》的話,該如何書寫?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冷戰(zhàn)和后現(xiàn)代語境中式微的英國藝術家群體制造了“yBa”概念的崛起,這切實影響了全球藝術史進程和書寫,至今仍發(fā)酵著巨大影響和商業(yè)價值。始于2009年的紐約新美術館三年展(首屆的主題是《比耶穌年輕》)也具有某種先驗精神和歷史野心,年輕藝術家的歷史遠沒有變成一種時尚輪回和短暫的過氣,它甚至像一種現(xiàn)實漩渦,強有力地席卷了藝術生態(tài)。這不僅是一種“過去史”、更是“當代史”(克羅齊)和“未來史”。令人無法忽視的是,作為“后我世代”的一批年輕藝術家,正以強勁的姿態(tài)介入當下藝術生態(tài),不同于強調自我的“我世代”, 后“我世代”的年輕藝術家,展現(xiàn)的是更加輕松的狀態(tài),他們對原有的“反叛”流露出警惕與遲疑。歷來新的藝術家的崛起都曾借鑒之前藝術家的歷史發(fā)展經驗,在繪畫的輾轉發(fā)展以及新藝術的崛起中,繪畫媒介的復蘇,新的書寫將在這些歷史的循環(huán)中尋找真實,“后我世代”的一批年輕藝術家的書寫方式也會不同。年輕藝術家們創(chuàng)造了消費主義、數字技術革命經過中介編碼化的產物,通過“表現(xiàn)主義”“圖像一代”等前人后人的的精神傳遞,找尋更為個體化的表達。他們的繪畫大多帶有新形式主義手法,充滿了與當下現(xiàn)實的互文與無限創(chuàng)造力。

回到克羅齊的歷史敘事中:如何區(qū)別“真正的歷史”(Contemporary history)和編年史(Chronicle),他的回答果斷:視其是否具備生命。克羅齊斷言,歷史是具有“策略”的——使得一本歷史書成其為真歷史的,正是由于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而激發(fā)的對于過去的理解和把握。歷史不再是某種理念或多種理念的收集,“歷史節(jié)點”僅變成了在實踐中根據需要而隨時調整的步驟。比奠定某種體系化的歷史更為重要的是,先讓歷史發(fā)展中的物質性和載體(人和事)能夠存活下去,他認為,這是今天史學迫切的問題之一:歷史的生命力問題。而“關于年輕藝術家的歷史”契合了這種歷史考察對象,其為一種“正在發(fā)生的歷史”,正是這種復雜態(tài)促成了這個展覽得以進行研究。他們的生命力和必要性在哪里?

存在主義哲學已經解釋過“我”和“自我”的歷史性:“存在”(dasein)即時間。自我只有在歷史和動態(tài)中才有意義。如何理解“后我”?《歷史的終結及最后之人》發(fā)表于1992年,如果作為一種“后歷史人類”考察,這一批“后我世代”創(chuàng)作者生命里并沒有經歷過常規(guī)“歷史”中的自我,正像是時間停止后的“凍結生命態(tài)”(Historical cryonics)。如果說克羅齊提出當代史才是真正的歷史,這也令這一批藝術家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年輕藝術家”(meta-young artist)。目前的情況更像2008年后約瑟夫·格里瑪(Joseph Grima)等人曾提出的“后匆匆主義”(Posthastism)運動宣言的某種反復。當時成員之一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描述過藝術重要的是抗拒時間的“均化作用”(homogenization)。資本主義的本質是標準化和量化人的時間,而藝術和歷史學家的工作是創(chuàng)造讓人的心理變化能自由地令時間和年代變得更快、更慢或者反復。在這個意義上,新學院派藝術和加速主義并不沖突,新一代藝術家的“自我”能夠自由地適應歷史詮釋,在延續(xù)中擁抱未來從而獲得新鮮感和持續(xù)更新的意愿。

所謂的“我世代”,實際上指的是國內的“泛80后”與西方的Gen Y的一部分,這一代人非常顯著的特征是個人主義。但更年輕一代藝術家卻展現(xiàn)出社群文化與早熟的職業(yè)嗅覺的一面。大多是具有良好的學院基礎和多元背景更給予強大的技巧、理論和藝術史知識作為支持。新形式主義繪畫以及一些更貼近自身的邊緣性社會思考(比如性別、地域、種族)對于這代人而言更具有吸引力,而呈現(xiàn)出一種“低燒”的狀態(tài)。他們的姿態(tài)更加放松,能夠輕松地并置60、70后熟悉的“波普藝術”、“圖像一代”,以及80后發(fā)展起來的“屏幕一代”藝術。當下的多元趣味導向、媒體社會化和新的數字技術革命前提下,藝術評論和價值取舍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品評年輕藝術家的飛短流長也正成為其歷史性的一部分。對爭議性和多元化解讀的創(chuàng)新性理解,已成為當下迫不及待的命題。

關于策展人

陸向怡,1992年出生于湖北,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展覽部總監(jiān)。策展方向包括藝術家群體代際研究、性別研究、時尚與虛擬藝術等,尤其關注于中國90后、00后藝術家所帶來新興藝術現(xiàn)象的研究;致力于挖掘年輕藝術力量。策劃的展覽包括:“李珺個展:牙齒與劇場”(2022)、“武藝個展:心源日記”(2022)、“朱金石個展:意外美學”(2022)、“岳敏君個展:拈花一笑”(2022)、“間有閑時多云到陰”草場地春季藝術季(2022)、“記憶、戲謔與意識流”(2022)、“全球之歌”(2022)、“低燒的繪畫”(2021)、“李尓鵬:控制”(2021)、“郭宇恒個展”(2020)等,曾入圍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青策計劃”(2018)。

關于藝術家

亞歷桑德羅?吉安尼 Alessandro Giannì

亞歷桑德羅?吉安尼,1989年生于意大利羅馬,2011年畢業(yè)于意大利羅馬藝術學院。在亞歷桑德羅?吉安尼的作品中,繪畫實踐與新媒體、互聯(lián)網和數字文化相融合,探索數字宇宙、平行宇宙和人類夢幻的內省世界之間的聯(lián)系。在他的研究中,有不同類型的作品,既有傳統(tǒng)性質(繪畫、素描和雕塑),也有技術性質(人工智能、VR、視頻、動畫、3D打印)。2019年,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名為「Vasari」的人工智能,它能夠模仿他的創(chuàng)作和概念過程,并可以幫助他創(chuàng)作草圖。2020年,他成為Spaziomensa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這是一個由藝術家運營的空間,旨在促進羅馬藝術的發(fā)酵。

他曾在意大利及國外的多個機構展出,包括美國大學卡岑藝術中心,華盛頓,美國;意大利駐美國大使官邸“Villa Firenze”,華盛頓特區(qū),美國;MAXXI博物館,羅馬,意大利;MACRO博物館,羅馬,意大利; the House of Arms,羅馬,意大利。他是第73屆威尼斯電影雙年展EGH的藝術總監(jiān),該項目由Enrico Ghezzi和Emiliano Montanari共同舉辦。

他最近的展覽包括:“全球之歌”,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2022;“變形:把現(xiàn)實拋在身后”,Postmasters畫廊,紐約,美國;“II”,Spaziomensa,羅馬,意大利;“Salon Palermo”,Rizzuto畫廊,巴勒莫,意大利; Azimut Libera Impresa世博會, 米蘭國際展覽中心,羅鎮(zhèn),意大利;“Messinscèna”,Numero Cromatico,羅馬,意大利;“Questa razza di diavoli non conosce regole!”, Maker Faire – The European Edition,羅馬,意大利;“L’apocalisse dell’ora”,AlbumArte,羅馬,意大利。

陳英杰 Chen Yingjie

陳英杰(亦稱畫圖男),1991年出生于中國廣東,2010年就讀于新加坡萊佛士設計學院,目前在佛山順德居住及創(chuàng)作。

陳英杰致力于架上繪畫、大型壁畫、現(xiàn)場行為創(chuàng)作和空間裝置,在街頭涂鴉藝術行為的實踐中,通過不同的媒介,探索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與西方街頭涂鴉藝術的結合,力求在兩種矛盾且對抗的文化形態(tài)間找到平衡,掙脫文化束縛,建立全新的個人藝術語言。陳英杰實驗性的方式探索了傳統(tǒng)與街頭精神之間的跨越語言,傳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這個時代的變化,他的在自由創(chuàng)作實踐激發(fā)了傳統(tǒng)與當下環(huán)境的再生潛能,以一種復古創(chuàng)新的姿態(tài)將傳統(tǒng)的視覺符號帶入大眾視野,帶來了強烈熟悉的視覺體驗。在探索歷史、時間、潮流之間的關系中,陳英杰中國山水意境層層穿透另外一個時空,與城市、媒介、話語系形成共生的體系關系,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虛實、混沌中,將城市空間中的視覺的張力的行為經驗轉換在畫布之上,傳統(tǒng)的視覺與精神內涵自然而生。

他曾被美國前沿雜志《Complex》評選為“二十五位一定要認識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之一,并入選福布斯2020年度30歲以下精英榜(30 Under 30)。此外,他亦涉足藝術創(chuàng)作與品牌的跨界合作,合作品牌如沃爾沃(2012)、路易威登(2013)、阿迪達斯 (2015)、 寶馬(2016)、卡地亞(2017)、虎牌啤酒(2018)、卡西歐(2019)、卡地亞(2020)等。

他最近的個展包括:“定然”(白石畫廊,臺北,2021),“復蘇”,唐妮詩畫廊(上海,中國,2020);“臨界點”(白石畫廊,臺北,2020),“自然平衡”(Mazel Galerie,布魯塞爾,比利時,2020),“隱云龍”,東區(qū)藝廊,臺北,2020),“極”(AISHONANZUKA,香港,2019),“文化符號:醒獅”,東亞當代藝術畫廊,芝加哥,2019),“無形之象,無所不形”,唐妮詩畫廊,上海,2018),“Tx2 虎嘯”(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元洲仔自然環(huán)境保護研究中心,香港,2017),“藝術品鑒會陳英杰作品展”(BMW上海體驗中心,上海,2016),“大地之靈”(Galerie F,芝加哥,2015)等。他的作品也展出于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明珠美術館、上海油罐藝術中心、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芳草地畫廊、新加坡濱海灣金沙藝術科學博物館、倫敦GraffitiStreet、悉尼Penrith Regional Gallery、臺北白石畫廊等。

他的作品被新加坡虎牌啤酒公司,中國寶馬(中國)汽車貿易有限公司,新加坡凱德置地集團,美國檀香山藝術博物館,北京山水文園集團,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中國上海卡地亞等收藏。

李黛倫 Diren Lee

李黛倫,1983年生于韓國,本科畢業(yè)于弘益大學紡織藝術專業(yè)。李黛倫通過她的作品創(chuàng)造了一種獨特的世界觀,并且無法簡單地以單一的系列作為解釋。通過將新系列與之前的系列進行混合和重建,她建立了一個自己的藝術世界。她創(chuàng)造的內心世界曾療愈了她的痛苦,如今通過致敬古典神話和東方主義,描繪了她獨特的性格和及其象征意義。她所有的作品都是僅僅使用一把畫筆完成的,而也表現(xiàn)了她渴望給予角色真實的存在與呼吸的生命力。

通過超越自我意識的夢境,李分析著無意識的故事,并將意識的本質訴諸于畫布。她夢中所有的角色都是精神能量的組成部分。這些角色是彼此相互聯(lián)系的生物,以此作為同一性的體現(xiàn)。此后,她的作品開始以舒適的目光呈現(xiàn)出柔和的色彩,講述著我們忍受了漫長痛苦后,通過甜蜜美麗的果實戰(zhàn)勝自我的故事。她旨在以擁抱和眼神交流來表達舒適和溫暖的愿望。

她的個展包括:“轉折點”(Doo畫廊,韓國,2021);“和我們在一起”(Humax藝室與Open畫廊,韓國,2020);“果實”( L畫廊,韓國,2019); “那些消失的人”(MIEL畫廊,韓國,2018);“消失的事物”,Yeonwoo畫廊,韓國;“白日夢”(ARTION畫廊,韓國,2017)等。

江上越 Etsu Egami

江上越(Etsu Egami) 1994年生于日本,目前工作于東京和紐約,是日本戰(zhàn)后崛起的第三代當代藝術家中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家之一。她在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設計學院,中國中央美術學院留學。豐富的海外經歷和個人體驗,讓她對語言和交流的學科非常感興趣。江上越的作品包含了聲音、視頻和繪畫等多種媒介形式,她通過這些探索人類的本能和交流的真實性,提供了更人性和更國際的視點。

江上越因杰出的創(chuàng)造力屢獲殊榮:2021年和2020連續(xù)入選福布斯30歲以下精英榜,2021年被評為Artsy最受歡迎的國際的藝術家之一,獲中國文旅部、日本文部省、韓國文化廳舉辦的中日韓東亞文化都市2022二等獎;2020年獲日本文化廳杰出藝術家,入圍日本當代藝術基金會獎,并被選為日本文化廳杰出藝術家派遣紐約;獲索福林基金會亞洲杰出藝術家獎(Sovereign Asian Art Prize,2019);第十六屆千葉市藝術文化新人獎(2018),第17屆東方國際美術展日本外務大臣獎(2017)等。

江上越曾于多個城市舉辦展覽,個展包括“一個誤解的時刻,所有的面具都掉下來了”(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2021),“彩虹 ”(輕井澤新美術館,輕井澤,2021),“Facebook”(前波畫廊,紐約,2021),“彩虹”(白石畫廊,臺北,2021),“社交距離”(A2Z畫廊,巴黎,2021),“星球時間”(銀座GSIX,東京,2021),“Entrance gallery Vol.1江上越”(千葉市美術館,千葉,2020),“對話4000年”(千葉市文化中心,千葉,2018),“被掩蓋的真相”(銀座,東京,2017),“這不是誤聽 ”(德薩畫廊,北京,2016)等。

此外,她的作品也展出于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巴黎大皇宮、上野之森美術館、UNESCO文化館、芝加哥亞洲藝術研究所、日本當代藝術基金會、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韓國文化廳、日本富岡市美術館、日本南城美術館、東京日中友好美術館、中國油畫院美術館、第二屆北京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第三屆 CAFAM雙年展、天津古海岸文化館、北京樹美術館、炎黃美術館、元典美術館、今日美術館、韓國麥粒美術館、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等。

她的作品被眾多美術館和公共機構收藏,包括:輕井澤新美術館、日本廣島wood one美術館、日本南城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莫斯科車庫美術館、德國Galerie99、元典美術館、和美術館、 樹美術館、達美美術館、依戀集團、韓國順天市文化中心等。

貢坎 Gongkan

貢坎1989年生于泰國,2007年畢業(yè)于凱塞特大學實驗學院本科,2011年畢業(yè)于希爾帕克恩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現(xiàn)工作生活于泰國。

從希爾帕克恩大學畢業(yè)后,搬到紐約市從事了3年的創(chuàng)意工作。他用工作的業(yè)余時間來進行街頭藝術和插圖的創(chuàng)作,以“穿越時空”(Teleport Art)的概念來呈現(xiàn)與自身千絲萬縷的家鄉(xiāng),并命名自己的作品為“感官藝術”。“一個人從一個時空穿梭到另一個時空”, 貢坎以異鄉(xiāng)的視覺世界作為自我替代的出口,將穿梭的釋懷與慰藉賦予藝術表達,開始了在紐約的墻壁上創(chuàng)作相似風格的壁畫。此外,他還制作了一些黑洞旅行者貼紙,張貼于紐約街頭,并因此在當地的街頭藝術界贏得了關注。

除了穿越瞬移的時空,時間元素也在貢坎的繪畫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他在超現(xiàn)實主義的畫布上,用平面化的圖形筆觸描繪出互動抑或孤獨姿態(tài)的人類形象,以柔和的色調和流暢的圖形暗示一種寧靜的質感,但從他畫布上流露的平和卻時常被醒目的黑色形態(tài)所模糊,近乎刻意的對比被賦予坦然的詩意.

2019年他回到曼谷,迅速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新銳藝術家。他的作品來源于自身的經歷也反映著周圍的現(xiàn)實世界。這種映射能力,無論是面對何種世俗的挑戰(zhàn),總能潛移默化的觸動觀者,不僅在于可愛與次元的視覺,更在于對自由和美好的表達,一個得以穿梭的任意門中找尋一刻的平靜與寧息。

他近期個展包括:“內?。贺暱矀€展”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曼谷,泰國,2021;“冰山一角”, Over the Influence畫廊, 洛杉磯,美國,2021;“昨日-明天”,泰國曼谷河畔城,2019;《傳送到臺灣》,臺北,臺灣,2019; “黑色區(qū)域”,趣味之城,北京,中國;“街道藝術與第一街綠色藝術公園”,紐約,美國;“另一個維度”,Siri之屋,新加坡,2018; 群展包括:《Vogue》雜志的“Vogue HOPE”,暹羅中心,泰國曼谷,2020; “神奇森林:亞洲插畫展”,動力藝術中心,廈門,中國,2019; “亞洲插畫展”,龍美術館,上海,中國,2019; “清醒展”,韓國首爾,2016;“最溫暖的冬天”,紐約,美國,2016。

郝澤成 Hao Zecheng

郝澤成以照片和記憶作為參照文本來描繪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景象,通過畫面中對不確定性的細致描繪,來營造時間,空間,事件相互重疊的意象,藝術家將時間的痕跡重新捕捉,在對圖像處理的同時將自我與圖像的微妙關系加以呈現(xiàn),以“順序繪畫-打亂順序-重新繪畫連接”行為模式,雜糅現(xiàn)實、夢境、想象與感知于畫面中,描述藝術家置身當代景觀穿梭流逝的恍惚感。

郝澤成,1993年生于中國北京,2018年畢業(yè)于倫敦大學學院(UCL)斯萊德美術學院,獲藝術學碩士,現(xiàn)工作生活于北京,倫敦。郝澤成最近的展覽包括:“目光的深處”(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2022);“全球之歌”(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2022);“Liberty藝術獎”(倫敦,2019);“斯萊德學院展”(斯萊德美術學院,倫敦,2018);“美妙世界”(北京時代美術館,2018);“深圳獨立動畫雙年展”(深圳,2017);“Ikon Gallery藝術獎項”(Ikon畫廊,伯明翰,2016);“New Art Midland”(Waterhall 畫廊,伯明翰,2016);“親和力”(伯明翰藝術和歷史博物館,伯明翰,2015)等。

侯佳男 Hou Jianan

1992年生于吉林延邊,2014 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本科,2018 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

侯佳男擅長以虛構故事為主要脈絡來進行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多以波普的形式,表現(xiàn)出快餐性、消費性、娛樂性的沖撞感,來自于藝術家敏銳的直覺“這種具有拉伸感的畫面,就像如今不斷擴大的欲望。”他敏感地捕捉了網絡虛擬的饕餮盛宴帶給年輕一代的視覺過剩體驗,虛擬性的時代特征成為藝術家刻畫的重要主題。在虛構的畫面環(huán)境中,充斥了膨脹的華麗的虛擬視覺場景,在特定的時空傳達網絡圖示看似華麗卻脆弱的體驗感,呈現(xiàn)了年輕一代對現(xiàn)代社會及大眾文化的觀察與思考。

侯佳男近期的個展包括:不要溫順地走進那片森林,ArtDepot藝術倉庫,北京,2022;發(fā)條幻象,ArtDepot藝術倉庫,北京,2021;麥當勞計劃——權利涂鴉劇,ArtDepot藝術倉庫,北京,2019;大富翁計劃——虛擬機遇,ArtDepot藝術倉庫,重慶,2019等。

他曾獲得2014 四川美術學院畢業(yè)展最高學院獎優(yōu)秀畢業(yè)作品、2015 四川美術學院研究生年展學院優(yōu)秀作品、2017 八大美術學院學院的精神研究生優(yōu)秀作品展二等獎、2018 四川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yè)展最高學院獎優(yōu)秀作品等獎項。

黃冰潔 Huang Bingjie

黃冰潔1994年生于湖南湘潭,2016年畢業(yè)于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現(xiàn)生活工作于北京,為文藝術博客及公眾號ART RED MOON的創(chuàng)辦人。

“我的世界中,繪畫由物與精神構成,藝術就像?命?樣,它是?命中的太陽?,F(xiàn)階段的我如同?只 ???葉,?法拒絕太陽的光芒、追逐的渴望。對于“陽光”的需要使我孜孜不倦地跟隨,并努力滿???。”黃冰潔對自己創(chuàng)作中, 內在的精神與外在的象征,彼此相互聯(lián)結,亦追逐。在她的作品中的“在這?,我將所有物“?類化”,從?的身體中構造世界;視點從?然環(huán)境轉?感知領域,?“?”作為引?給出?種象征性的、特定的提示,去邀請進?由?這種能夠翱翔天際、執(zhí)著?渴望于?由的?物打開的精神世界中。”

她的主要展覽包括:青年繪畫,深圳盒子空間,深圳(2022); 奇想之春,拾萬空間,北京(2022);群展“PDF_2021”,藝·凱旋畫廊,北京(2021); 瓦爾登湖——黃冰潔個人項目,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廣州(2021); 夢與野獸——黃冰潔個展,新氧藝O2art,北京(2021); 視域劇場,林大藝術中心,北京(2021); OHMYDOG, OHMYCAT,瀚藝術中心,北京(2021); 迎春畫展,站臺中國,北京(2021); “長夏”線上群展,新氧藝O2art(2020); “2020”冬季群展,新氧藝O2art,北京(2020); 夏天——黃冰潔作品沙龍,新氧藝O2art+苗師傅,北京(2019); “歡騰、嘶叫、哺育后休憩”群展,妙有藝術,北京(2019); “曠野之途”聯(lián)展,新氧藝O2art,北京(2018)。

吳晶玉 Jade Ching-yuk Ng

吳晶玉,1992年生于中國香港,現(xiàn)工作生活于倫敦。吳晶玉借鑒了生活經驗作為主要素材,結合了不同的象征性視覺詞匯,從而在當中找到現(xiàn)實和虛擬之間的落差。她利用不同媒介作畫,以挑戰(zhàn)油彩之外繪畫的可能性。她為人際間不斷接觸和分離當中的敏感性所吸引,因此常常描繪自己與他人之間身體親密關系的脆弱性。通過重新詮釋傳統(tǒng)的象征符號,她的作品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曖昧、晦澀的故事。吳晶玉的作品希望我們關注當今超現(xiàn)實世界中的孤獨、親密和空虛。她富有戲劇性的作品是她的內在自我與外界不斷的對話,并從中感受現(xiàn)實與想象之間的摩擦。

吳晶玉柔軟、細致的作品體現(xiàn)了她與他人之間身體親密關系的脆弱性。她希望捕捉人物瞬間的觸碰和與此同時的距離感,從而展現(xiàn)孤獨、親密和空虛的概念。通過探索繪畫形式的可能性,她利用拼圖的方式將自身和他人身體相結合。吳晶玉經常引用旅行經歷、古典神話、魔法、宗教儀式和解剖學,并以她自己的解釋來拆解已有的象徵意義,她的象征脫離了圖像本身所代表詞彙的意思,變成了一個晦澀、曖昧的虛構故事。畫框的作用變成現(xiàn)實與圖像超現(xiàn)實空間之間的擁抱。現(xiàn)代主義建筑影響了她的建構方式,并為她的構圖增添了可能性。她將它們發(fā)展成版畫、繪畫、雕塑繪畫以及近期的剪紙和木浮雕。她作品中的戲劇性為觀者與她所描繪人物進行對話搭建了舞臺,并使其注意到現(xiàn)實與想像摩擦出的邊界。

吳晶玉2016年獲得倫敦大學斯萊德美術學院 (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繪畫專業(yè)本科學位和同年榮獲Cass Art Painting Prize。2018年獲得皇家藝術學院 (Royal College of Art) 版畫專業(yè)的碩士學位, 同年榮獲Abbey Major Painting Scholarship以唯一一位新晉藝術家的身分駐地羅馬的英國學院及獲Travers Smith Art Award。她2014年以交流方式工作于耶路撒冷比撒列藝術與設計學院 (Bezale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她的作品曾于多個國際平臺上展出及被企鵝蘭登書屋收藏,包括倫敦Arusha Gallery、Matt’s Gallery、San Mei Gallery、Cornucopia Gallery、Whitechapel 46、Siegfried Contemporary、 Assembly Point、Horse Hospital、CGP畫廊、利茲Canal Mills Armley、耶路撒冷Video Pub、羅馬尼亞駐羅馬學院、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等。她的作品亦曾被藝術史學家Katy Hessel 和 Kate Mothes撰文。

賈一瑞 Jia Yirui

賈一瑞生于1997年。于 2015 年從中國移居美國,隨后在賓夕法尼亞州葛底斯堡學院獲得學士學位,并在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目前工作生活于紐約。

她的作品曾在紐約、洛杉磯、邁阿密、首爾、柏林、北京、上海等全球多地展出。賈一瑞將畫中的角色和擬人化的日常物品通過零散的敘事和富有表現(xiàn)力的繪畫方式審視,表現(xiàn)其平凡之物奇妙的生命性,一個戴著眼罩的獨眼新娘,跳芭蕾舞的鯊魚,穿西裝的插線板殺手,一輛牌照倒寫的紐約出租車,杰夫·昆斯的氣球狗等等,這些不斷變換的意象場景繪畫形象成為了賈一瑞畫布上鮮活的主角,這些反復出現(xiàn)的角色靈感來自于藝術家的日常所見街上路人或是生活回憶,電影,小說以及自己的想象。

賈一瑞的繪畫融合了寓言和消費文化的圖像和語言,通過重新識別功能性和轉換日常物品的視覺形式來建立角色的特性。“ 當我從一個異想天開的角度觀察時,我試圖在熟悉的情況下構建人物的潛在身份和個性。欲望、孤獨、愛、恨、焦慮、權力,我相信它們都是人性的核心,可以通過人物的身體和相關物品之間的關系來詩意地表現(xiàn)出來。”她選擇將人類互動的日常殘余物與消費符號結合,藝術家認為在這兩種觀念中的矛盾間隙,是我們當代生活混合性精神的反射。

通過暗示和挑戰(zhàn)流行文化,賈一瑞的作品探索了當代生活圖像和物品之間無差別的流通性,幽默地描繪了現(xiàn)代反英雄人物的內心沖突,揭示了他們對奇觀的渴望,對膚淺的熱愛,他們溫柔的孤獨情緒需求,通過畫布映射到他們永遠需要被看到的瑣碎日常中。

奇蒂·納羅德 Kitti Narod

奇蒂·納羅德(Kitti Narod),1976年出生于泰國,畢業(yè)于泰國皇家理工大學 Pohchang 藝術學院,現(xiàn)生活工作于巴吞他尼府。他曾先后在倫敦新生藝術節(jié)、蒙特利爾、新加坡、曼谷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曼谷鉑爾曼酒店、臺北O(jiān)'logy藝術中心舉辦個展,并在曼谷、墨爾本、都柏林、愛丁堡參與群展。他的作品曾在英國愛丁堡藝術節(jié)(2007)、英國曼徹斯特藝術節(jié)(2005)、曼谷文化藝術中心(2019)展出并廣受歡迎,被諸多公共機構和個人收藏。

與很多東南亞藝術家相似,奇蒂的作品浸透著來自熱帶海島的清新自然。他將畫面背景簡化至完全平面的單純色塊,奠定整幅畫面的情緒基調。再把人、植物、動物和日常物品一一放入其中,當然這些物體的形式和色調也采取了最為坦率直接的方法——純色和平涂。在翠綠的枝葉、大紅的椅子、鮮艷的衣著等濃烈的色彩中,我們能夠看出他對馬蒂斯和南美藝術的喜愛。對于外形的塑造,奇蒂也尋求著最簡化形式的和諧。這些都讓他切入關注的場景時顯得輕松、愉快。

廖曼 Liao Man

廖曼,2001年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附中,2005年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一工作室,現(xiàn)工作生活與北京。

廖曼活用超現(xiàn)實的作畫手法,在畫中呈現(xiàn)清澈視角中的混沌世界。在創(chuàng)作中,她并不追求宏大敘事的場景再現(xiàn),而是更注重意向的表達,她將目光駐足在某一個特定的視覺場域,或者從風景中抽出一隅來加以描繪,藝術家的目的不在于“再現(xiàn)”,而是將其置于一種獨特經營的色調與情緒之中。她眼中的現(xiàn)實世界,與融入生活狀態(tài)的超現(xiàn)實繪畫風格,繪出我們這時代一段段夢般的真實故事。

她的作品展出于福岡亞洲當代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上海當代美術館,澳門藝術博物館,保利藝術博物館,南京國際會展中心,長江當代美術館,寧波美術館,成都當代美術館,重慶當代藝術中心,重慶美術館,深圳古倉當代藝術空間,澳門白藝術空間,藝凱旋藝術空間等。她的作品被保利藝術博物館、寧波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成都當代美術館等收藏。

奧利維爾·蘇芙蘭 Olivier Souffrant

1994年生于海地太子港,2014 – 2017年就讀于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并獲藝術學學士學位?,F(xiàn)工作生活于芝加哥。

奧利維爾·蘇芙蘭曾見證2004年的動亂和2010年的大地震。蘇芙蘭在創(chuàng)作期間借鑒比爾登、雅各布·勞倫斯、巴斯奎特等非洲裔藝術家,也參考波提切利、梵高、畢加索等歐洲藝術家。受民族歷史和資源缺失的影響,蘇芙蘭善于巧用日常生活用品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如雜志、網上出版物、電腦和手機等。

蘇芙蘭運用Photoshop等編輯軟件進行抽象拼貼,剪切、粘貼、掃描網上雜志及免費圖片以創(chuàng)建新圖像,并將其轉成二維對象。藝術家將這些圖像印在畫布上作為底色,再用丙烯和油畫在上層繪制。使用這些技術,蘇芙蘭對現(xiàn)代社會即時圖像的充斥與濫用作出評論,他從社交媒體平臺多層次的色彩與圖像中挖掘出潛在的物質空間與情感深度。

他最近的個展包括“我們是奇跡:一種對黑人經理的解讀“(卡爾當代中心,底特律,2022);“提姆提姆?干木頭“(Kravets Wehby畫廊,紐約,2021)

桑圖爾 Suntur

桑圖爾1989年出生于泰國曼谷,2011 年從泰國的Silpakorn 大學裝飾藝術學院畢業(yè),目前在泰國曼谷生活和工作。桑圖爾的職業(yè)生涯始于廣告公司的創(chuàng)意部門,他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藝術作品和插圖。為了追求更多的藝術抱負,他決定成為一名全職藝術家。他的繪畫風格純粹且能引起共鳴,每個角色的繁雜心境都與廣角的風景相映成趣。每幅畫布都由他腦海中想象的場景描繪,場景中的留出的一些空間,也在傳達讓觀眾填充自我想象的意味。

他最近的個展包括:來自某處某人的一封小信,JWD 藝術空間,曼谷(2020);零分貝,Yelo house,曼谷,(2018);與Suntur野餐,時代廣場,香港,(2014);群展包括:美的回聲,Iconsiam,曼谷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曼谷,(2021);亞洲插畫展,寶龍美術館,上海,(2019)。

王茜瑤 Wang Xiyao

王茜瑤,1992年生于重慶。2010-2014 就讀于四川美術學院(本科);2015-2018 就讀于德國漢堡美院(本科) ;2018-2019 就讀于紐約州立大學(碩士) ;2019-2020 就讀于德國漢堡美院(碩士),現(xiàn)生活工作于柏林。

她的抽象繪畫描繪的是定格在畫布上的運動,傳遞出無邊際的感覺,還有無拘束的生命力。她的創(chuàng)作融合了多種材質技法,比如油畫、丙烯、粉筆、鉛筆、油畫棒。一方面,她富有表現(xiàn)力的線條沿襲了亞洲繪畫大家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她的作品沒有使用任何來自故鄉(xiāng)的經典材料。

王茜瑤最近的個展包括:王茜瑤個人項目(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 北京,2022);“月亮水晶宮“,貝浩登, 巴黎,2022),海市蜃樓, Gerber & Stauffer Fine Arts, 蘇黎世,2021),一種在樹間飛行的舞蹈(千高原藝術空間,成都,2021 ),桃花源記(Soy Capitán畫廊, 柏林,2019 )等,她的作品還展出于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PS1“Printed Matter’s紐約藝術書展”,德國萊比錫Spinnerei藝術博物館,漢堡當代沙龍藝術空間,漢堡Mom藝術空間,巴黎Liusa Wang畫廊, 紐約里查德&多莉馬斯畫廊,紐約Chamber 101藝術空間,漢堡Benzene藝術空間,杜塞爾多夫Sprink藝術空間,巴黎國際行為藝術節(jié),漢堡Hicox藝術獎提名展,漢堡Schües藝術獎提名展,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博物館,重慶美術館,成都千高原藝術空間,北京蜂巢當代藝術中心,上海Vacancy畫廊,重慶坦克庫當代藝術中心,重慶佳想安善美術館等。

王茜瑤曾獲得2018漢堡造型藝術學院Karl H. Ditze基金會獎學金、DAAD獎學金, 2017獲得漢堡造型藝術學院Hiscox藝術獎、Schües藝術獎提名, 2011 四川美術學院周春芽獎學金等。

溫迪瑪格恩?貝萊特 Wendimagegn Belete

溫迪瑪格恩·貝萊特1986年出生于埃塞俄比亞。2006-2008學習于埃塞俄比亞Mekelle 大學,本科營銷管理;2009-2012年學習于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并獲美術學士,2015-2017 年學習于挪威特羅姆瑟當代藝術與創(chuàng)意寫作學院獲當代藝術碩士,現(xiàn)生活工作于埃塞俄比亞和挪威。

溫迪瑪格恩·貝萊特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其祖國埃塞俄比亞的歷史和身份緊密結合。他創(chuàng)作技法亦涉及對歷史檔案的挪用和重新解釋。他的作品利用了多種材料,包括檔案照片、信件、地圖和錄音對話,表達了他對代代相傳所產生的文化認同感的持續(xù)興趣。貝萊特也關注圖像和歷史的政治化問題,將埃塞俄比亞的故事從殖民主義敘事觀中重獲新生。藝術家將一系列媒介融入到每件作品中:噴漆、手工縫制的紡織品、數字處理的照片、油畫棒、丙烯和木炭共同傳達出一種重疊和交織的敘事所帶來的多樣性。貝萊特深受表觀遺傳的啟發(fā),記憶可以代代相傳的觀念鼓勵我們將我們的文化和個人身份視為過去經驗、事件和決定的積累,這些經驗、事件和決定將繼續(xù)滲透和定義當下。

貝萊特曾于2020和2021年在埃塞俄比亞國家博物館和奧斯陸帳篷屋藝術空間舉辦個展。他曾入圍未來世代藝術獎,并參加其在平丘克藝術中心舉辦獲獎作品展。他的作品也將登陸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

楊伯都 Yang Bodu

楊伯都于2008年獲得年獲得天津美術學院純藝學士學位,2012年獲得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純藝碩士學位。

楊伯都的作品被形容為在精神層面上游離的“藝術景觀”。她筆下的當代藝術在充滿刺激的同時卻問題重重:觀賞畫作是個隱私的過程,藝術家卻將此經驗挪移到全然公共的空間,將觀眾傳送到孤寂的環(huán)境中。在她的創(chuàng)作中,許多作品都聚焦在博物館或畫廊的空間,將這個抽象的、空曠的、有些理想化的空間既 作為人類活動的舞臺,又是對其缺失的慶祝。在過去的幾年里,楊伯都一直在觀察這些有著均勻光線,被戲劇化構造而成的“建筑瞬間”,并以此作為其個人的觀察方式和最終的繪畫元素基礎。她的創(chuàng)作就發(fā)生 在這神秘空間之中,在私人與公共,創(chuàng)造與凝視,以及觀看與被觀看之間游走。

2011 年,楊伯都獲得Justine Cretella紀念獎學金。2012年,憑借在PAFA周年展覽上出眾的表現(xiàn),贏得 Fellowship Trust Prize。2021年,她入選“Artsy 2021全球藝術先鋒榜單”之一。她先后在曼谷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MINE PROJECT畫廊、費城PAFA Alumni Gallery、北京Wan Wan Lei Projects等畫廊舉辦過個展與個人項目。她的作品也先后展出于費城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木木美術館、北京X美術館、北京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北京馬刺畫廊、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的群展中。其作品陸續(xù)被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美術館、木木美術館、X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張占占 Zhang Zhanzhan

張占占,1982 年生于河北,畢業(yè)于南京藝術學院。多次參與藝術展覽及藝術博覽會,作品被多名知名收藏家及影視明星收藏。張占占的作品大都以孤獨作為主題,以簡練柔和的線條、簡潔而標志性的紅黑配色、可愛而沉默的動物形象進行傳達。他的作品既是對孤獨感及其情境的描繪,也令人感受到當代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共同處境,以此引動人們對于自身及與他人的關系等問題的關注與思考。

他的個展包括:幻想的朋友——張占占個展,ArtDepot藝術倉庫,北京,2021;兔子!兔子!張占占個展,寶龍美術館,上海,2021;兔子!兔子!張占占個展,寶龍藝術中心,廈門,2021;兔子!兔子!張占占個展,寶龍藝術中心,杭州,2021;幻想的朋友——張占占個展,M-ART藝象空間,珠海;親愛的小孩——張占占個展,ArtDepot藝術倉庫,重慶,2020;仲夏夜,融·空間,北京;遇見天使,藝厘米生活館,南京,2019;ArtDepot 藝術倉庫×SOHO中國|公共藝術項目“A BEAR”,2019;秘密花園The Secret Garden 當代藝術家-公共藝術項目,浦江郊野公園,上海,2018;PUPU的奇妙旅程,情緒美術館,北京;記憶出走——張占占/杜溪雙個展,格蕊莉畫廊,上海,2017;小野獸養(yǎng)成記,藝集空間,北京,2016 等。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