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藝術家簡介


韋申,1966年生于廣西天峨縣,1991年畢業(yè)于桂林教育學院美術系,1993年入駐北京圓明園畫家村至今為駐京藝術家。相繼在中國美術館、韓國、瑞典、美國、荷蘭等十個國家舉辦個人畫展二十次,當代藝術聯合展五十次,出版、發(fā)表作品百余篇,作品風格獨樹一幟,是最具創(chuàng)新的實力派藝術家之一。2004至2006年受聘于中組部教授“中國山水畫理論”,2007年至今受聘于美國哈佛大學講授并開設“中國當代藝術與文化”課程。2003年始策劃并組織第一至第十屆“中韓國際藝術交流展”,多次帶領中國藝術家出訪韓國,榮獲韓國忠州市政府頒發(fā)的“韓中文化交流杰出貢獻獎”及授予的“韓中文化交流使者”光榮稱號。參與、策劃、并組織“廣西在京藝術家作品展”十余次,為京桂藝術交流做出積極貢獻?,F為哈佛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中國文物學會書畫雕塑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北京廣西文化藝術聯誼會副會長、廣西美術家協會會員、廣西政協書畫研究院院士。
 
藝術展覽

1994年“瑤家秋韻”參加拿大Toronto“國際水墨展”;
“山村絮語”入選“新鑄”聯杯全國書畫精品展;
1995年獲韓國“韓國第十八回美術大賞展”優(yōu)秀作品獎;
1996年5月參展首屆北京藝術博覽會;
10月特邀出席中共中央辦公廳“重陽節(jié)茶話會”并受到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程思遠等接見;
1997年“瑤家風情”入選中國美術館慶祝香港回歸全國書畫展;
1998年5月中國美術館舉辦“錯覺-韋申當代水墨展”;
1999年5月北京建國飯店舉辦“敦煌-敦煌”韋申藝術展;
9月北京希爾頓飯店舉辦 “東方天堂-韋申藝術展”;
2000年5月故宮東華門華萊畫廊舉辦“韋申油畫展”;
2001年5月新加坡“盛”博物館舉辦“韋申油畫展”;
10月韓國首爾舉辦個“韋申藝術展”;
2002年3月參加意大利Florence藝術雙年展;
5月北京皇史宬云峰畫苑舉辦“韋申藝術中國皇帝系列首展”;
2003年2月旅居瑞典。在瑞典、芬蘭、挪威舉辦 “韋申藝術中國皇帝巡回展”;
11月參加韓國“韓中美術交流展”,受韓國忠州市李始鍾市長接見;
2004年8月始受聘于中共中央組織部機關教授“中國畫理論”;
10月參加中共中央組織部機關慶祝建國五十五周年書畫攝影展;出席組織部機關文化節(jié)并受中央領導人賀國強和部領導接見;
 
2005年12月受美中基金會名譽主席柴澤民、國際奧委會主席名譽主席何振良先生接見;出席美中基金會2005新春音樂會;
 
2006年1月 策劃并組織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中韓北京藝術交流展”;
8月 旅居美國波士頓,應邀到哈佛大學、麻省藝術學院等講學;受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凱麗-諾爾州長特別接見;
 
2007年3月 作為獨立藝術家參加紐約第28屆國際藝術展;
5月出席于美國達拉斯召開的世界動物環(huán)保研討會,策劃并組織“關愛動物”中國藝術展;
6月 帶領中國藝術家赴韓國出席“第四回韓中美術交流展”,受到韓國國會議員李始鍾先生、忠州市長金浩福先生特別會見;
8月 作品參加韓國首爾舉辦的“國際教授藝術大展”;
9月至12月 荷蘭、德國、比利時舉辦藝術巡回展,荷蘭Limburg省長Wolfs女士、Bergen市長Pekema先生出席畫展開幕式并致辭;
 
2008年3月參加荷蘭、德國、比利時藝術家聯盟展;
8月參加荷蘭萬隆美術館舉辦的“中國藝術博覽展”三人藝術展;
11月 參與策劃組織“50周年慶典”廣西駐京藝術家作品展(廣西博物館);
12月策劃并組織“第五屆中韓藝術巡回展”( 北京上上美術館);
 
2009年1月參加荷蘭阿姆斯特丹Jan Van Der Togt美術館“中國之星”藝術展;
8月 帶領中國藝術家訪問韓國,出席“第六屆韓中藝術交流展”,獲忠州市長金浩福先生授予中韓文化交流突出貢獻獎“功勞牌”;
9月 策劃組織首屆“廣西當代在北京”藝術展;
11月 應亞洲藝術協進會邀請赴哈佛大學進行藝術訪問和講學;
 
2010年3月 參與組織“迎兩會-展風采”廣西書畫藝術家作品展;
4月 參與組織“歡慶三月三”廣西書畫藝術家作品展;
4月 參與組織廣西藝術學院舉辦“在京廣西書畫藝術家作品展”;
5-6月 在哈佛大學講學,舉辦個人畫展;
10月 策劃組織“第七屆中韓(梧州)國際藝術展”;
 
2011年2月 策劃“祖國山河美如畫”中國旅游景點山水畫項目,于廣西北海、崇左、梧州采風寫生,創(chuàng)作“美麗廣西”大型藝術系列;
7月 帶領中國藝術家訪問韓國,出席“第八屆韓中藝術交流展”;
9月 參與組織“江山頌-慶祝建國60周年書畫作品展”(南寧、來賓);
10月參加國管局主辦的“全國駐京機構書畫作品展”
 
2012年3月 在北京廣西大廈舉辦祝賀兩會勝利召開“美麗廣西”作品展。郭聲琨書記、馬彪主席等自治區(qū)領導親自蒞臨參觀指導;
5月在北京國際藝苑舉辦“時空的穿越者”韋申藝術展;
7月參加國管局舉辦的“國家機關書畫作品展”,獲優(yōu)秀獎;
10月參加全國政協禮堂舉辦的 “廣西重慶政協書畫名家作品展”;
 
2013年9月參加海口博物館舉辦的 “廣西海南政協書畫名家作品展”;
12月帶領藝術家訪問韓國,獲忠州市頒發(fā)“韓中藝術交流”杰出貢獻獎;
 
2014年8月參加“中印當代水墨展”,赴印度海德巴拉市出席開幕式;
12月參加在香港大會堂舉辦的“桂港澳政協委員書畫作品展”。
 
近期主要出版刊物

1999年9月,《東方天堂-韋申藝術展》畫冊,主編;
2006年1月,《中韓北京藝術展作品集》,主編;
2006年 5月,《中國藝術家作品集-韋申》,主編;
2008年7月, 《“迎奧運、促和諧”廣西在京人士作品展》,執(zhí)行主編;
2008年11月, 《50-慶典廣西藝術家作品集》,執(zhí)行主編;
2008年12月, 《China-Korea Arts Exchange Exhibition》,主編;
2010年3月,《八桂神韻-廣西書畫藝術家作品精選》,執(zhí)行主編;
2010年10月,《第七屆中韓(梧州)國際藝術展作品集》,主編;
2012年3月,《回歸最初的地方-韋申作品集》,主編;
2012年10月,《第八屆中韓(北京)國際藝術展作品集》,主編;
2013年5月,《穿越時空—韋申》主編。

藝術人生
 
一、中國第一個畫家村的藝術“勇士”
 
九十年代初,緊鄰北京大學的圓明園景區(qū)內,一批批二十多歲的藝術青年,把中國當代藝術的種子悄悄種植在這片神奇的園林里。韋申與來自全國各地幾十位青年“藝術勇士”一起開辟出中國當代藝術的這片荒原,形成了中國第一個畫家村(圓明園畫家村),成為中國獨特的文化現象。他們努力創(chuàng)作,追求藝術理想,當年的藝術青年(如方勵君、岳敏君、楊衛(wèi)、劉煒、伊靈、王慶松、羅氏兄弟、鹿林、馬越、李太默、韋申等)如今都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旗手,這個村莊也享譽全球,開創(chuàng)中國當代藝術的華彩篇章。藝術的人生不僅僅貴在創(chuàng)造了多少輝煌,更可貴的是勇氣與執(zhí)著,從那時起韋申二十多年如一日地走在他中國畫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
 
二、決勝萬里之外——“驚動歐洲藝壇的中國傳奇”
 
2003年斯德哥爾摩“五月畫廊”成功舉辦了“韋申藝術巡回展”,從此他的畫作開始問鼎歐美藝術殿堂。2006年在美國哈佛大學舉辦個人藝術展并參加“紐約國際藝術大展”,之后在哈佛大學、麻省藝術學院等名校開始演講之旅,精彩演繹了中國當代藝術,贏得美國知識界、藝術界的掌聲。2007年他開始了西歐之旅,在荷蘭、德國、比利時相繼舉辦了“傳統到當代的典型藝術家-韋申歐洲藝術巡回展”,在荷蘭重量級的萬隆美術館舉辦“中國當代藝術三人行”;他的作品《楚漢樂章》曾以三萬歐元被當場收藏,新華社歐洲總社以專題報道的形式整版報道了展覽盛況,他的藝術主題成為歐洲注視的熱點。2008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舉辦“中國之星”當代藝術展,韋申的作品榮登海報頭版與畫冊的封面,在中國百十位頂尖當代藝術大腕中獨占一席,獲得歐洲高端收藏家的青睞。

三、學術之顛——哈佛大學的中國藝術傳播者
 
2007年,伴隨歐洲藝術展覽的輝煌,哈佛大學特別邀請這位傳奇的中國藝術家講學,并開設了“中國當代藝術與文化”課程,講授中國當代藝術與中國精神,中國當代與健康,藝術家的生存狀態(tài),中國當代藝術與少數民族文化等課題,系統分析中國當代藝術形成的原因、發(fā)展過程與發(fā)展趨勢,講述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理念,向世界介紹中國當代藝術,有效地宣傳他的藝術價值觀,得到全球大牌教授的稱贊與推崇。同時在美國東海岸多個城市舉辦個人畫展,并參加國際藝術大展,使美國民眾更直觀地欣賞到他的文化傳承,感受他的藝術魅力。
 
四、輝煌韓國藝壇——十屆中韓藝術交流的掌舵人
 
1995年韋申榮獲“第十八屆韓國美術大賞展優(yōu)秀作品獎”,2000年他第一次在韓國首爾舉辦了個人畫展,結識了韓國著名雕塑家安在烈先生。兩人交談甚歡,情投意合,都想為中韓兩國的文化做點實事。2003年大韓美術協會特別邀請韋申參加“韓中文化交流展”,韋申的人格魅力和藝術作品深深吸引韓國民眾的廣泛關注。時任忠州市長(后任國會議員)的李始媑先生特別接見了他并鄭重囑咐:“藝術家要為兩國文化交流做貢獻”。從此由韋申領航的中韓藝術交流揚帆啟程。
 
自2003至2014年,“中韓國際藝術交流展”舉辦了十屆,一年一度分別在兩國重要城市的美術館輪流舉辦。曾在中國最好的當代美術館之一的北京今日美術館、全國最大的民營美術館上上美術館、韓國忠州文化會館及韓國首爾當代美術館隆重舉行,贏得兩國藝術家的高度贊譽。尤其是2010年韋申策劃的“中韓藝術走進梧州”在萬人的注目下拉開了藝術周的開幕式,中韓交流進入了輝煌時代。
 
“中韓藝術交流展”由名不見經傳的民間交流發(fā)展成為兩國省級政府間不可缺少的國際文化品牌,展覽相繼展出了從幾萬名藝術家作品中共精選出的一千多件優(yōu)秀作品,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青年藝術家,共有一百多位中國藝術家走出國門,這些作品展示在韓國的藝術舞臺上,使中國藝術的魅力深入到韓國民眾的心里。
 
中韓兩國藝術的成功交流,是兩國藝術家攜手共進的結晶。作為“中韓藝術交流”的掌門人,十年來韋申嘔心瀝血,盡職盡責,盡管他時常在美國或歐洲,但是每次都會飛回來組織展覽活動,并且事無巨細,皆親力親為,他的付出贏得了中國藝術家的尊重和韓國市民的愛戴。韓國市長親自授予他“韓中文化交流杰出貢獻獎”,以表彰他為韓國文化交流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五、中組部課堂的最年輕專家
 
2004年,韋申憑借精湛的繪畫技藝與深厚的藝術涵養(yǎng),走進中組部書畫班課堂,面對70多位領導講授中國山水畫理論。他的南方口音,別具一格地生動演繹了中國山水畫的歷史,詮釋了山水畫理論,現場展現了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細節(jié),贏得了領導們一致的肯定與贊賞。隨著教學的深入,他更深入了解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系統研究了中國畫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系統探索了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與教學關系,這使他的繪畫創(chuàng)作受益無窮。
 
六、推動京桂文化交流的旗手
 
“愛家鄉(xiāng),關注家鄉(xiāng)”是韋申游歷世界各地同時保持的赤子之心。 2008年隨著“迎奧運促和諧”廣西在京藝術家作品展的序幕拉開,廣西駐京藝術家群體誕生了。在廣西人民政府駐京辦的指導下,他們成立了“北京廣西文化藝術聯誼會”,幾年來相繼在北京、廣西舉辦了“賀兩會、展風采”,“50盛典”等十多次“廣西在京藝術家作品展”,出版了多種廣西在京藝術家作品集,有效宣傳了廣西在京藝術家,并促進了在京藝術家與全國藝術家的互動、溝通、與交流。作為副會長的韋申積極參與了策劃組織工作,任勞任怨,成為推動京桂文化交流的主要推手之一。
 
七、“美麗廣西"五百米繪畫長卷的締造者
 
2011年,隨著京桂文化交流展的多次舉辦,韋申在闊別二十多年后重返故土,背著畫夾跋山涉水,從北海的圍洲島出發(fā),游歷崇左市的每個景點,跋涉梧州市的山山水水,寫生創(chuàng)作,歷程兩年,行程千里,皮膚曬得如非洲人一般,寫生了幾百幅創(chuàng)作素材,創(chuàng)作出大型繪畫長卷“美麗廣西”,并相繼完成“海岸盛世圖”、“西江宜居圖”、“邊陲神韻圖”三部曲。2012年兩會期間舉辦“迎兩會-廣西在京藝術家韋申作品展”,出版發(fā)行“回歸最初的地方-韋申作品集”,展示了廣西山水的獨特魅力,豐富了兩會代表的文化生活,得到代表們的稱贊。時任廣西自治區(qū)委書記郭聲琨、政府主席馬彪、常務副主席黃道偉、區(qū)黨委常委秘書長余遠輝、高院院長羅殿龍等親臨展場指導并充分肯定了畫作對宣傳廣西具有積極意義。

八、話說韋申——來自歐美的聲音
 
“在這些飽含傳統和現代人文理念沖撞和巧妙銜接的巨大作品中蘊涵著畫家幽默而從容的獨具匠心,從這樣的創(chuàng)作中你能感受到激情和睿智的平衡。畫家把中國當代社會的變革和人性的歷史烙印用全然不同的風格展示出來。他的畫是對歷史和當代人性的持續(xù)性解讀。”——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終身教授,全球知名的亞洲問題專家Byron Good
 
“在眾多中國當代藝術家中,韋申顯然是極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作品散發(fā)著讓人著迷的氣息。他以帝王系列為代表的傳統作品和具有幽默意味的現代作品形成了強有力的對照,顯示出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和延續(xù)性。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身是中國當今社會最重要的話題,畫家敏銳地寫照恰恰抓住了最為深刻的變革,從肉體到心靈,從物質到觀念的改變之路才剛剛開始。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無疑將成為明天的歷史銘記。我充分相信他的藝術價值會在拍賣市場上進一步攀升。這也是我力薦他參加歐洲現代藝術拍賣的原因。”——紐約蘇富比拍賣行歐洲分行前首席執(zhí)行官,當代藝術資深策展人馬鳳春
 
“讓我感到震驚的是畫家在他精美的歷史題材作品中展現了如此獨特的個人風格,而他的現代作品既徹底地顛覆了自我,又延續(xù)了某些非常個人化的特質。這樣的作品讓我聯想到像倫勃朗這樣的偉大畫家所具有的才華和天賦,而且他正處在創(chuàng)作的黃金年齡。”——美國波士頓大學社會經濟學教授Courtenay Harding
 
“自2007年起以‘從傳統到當代-典型代表藝術家韋申’為主題的藝術展在荷蘭,德國和比利時的頂級畫廊和美術館進行系列巡回展覽。毫無疑問,韋申的現代作品獨具匠心地以一種充滿人性的舒緩筆觸將古典和現代的人物和主題結合在一幅作品中,旨在表達舊的傳統的與現代的令人激動的世界的強烈對比。這是在很多張揚的當代作品中看不到的獨特的平衡能力,突現了作者對潛意識層面的挖掘,對等和對立的統一。他最近的作品還增加了更加諷刺的處理手法:模仿經典和現代中國藝術作品從而產生出滑稽的精神呼應。”——荷蘭亞洲文化收藏家,國際知名策展人Ferry Dubbers博士
 
“我對中國生機勃勃的現代藝術感到由衷欣喜,藝術家持久地創(chuàng)作力尤其讓我敬畏。在我有幸看到的工作室陳列中,中國的歷史和現代以獨特的方式完整地展現在來訪者眼前。無論你發(fā)笑,贊嘆,沉思或者困惑,你的神經都會被觸動。將中國多元文化的歷史和改革的時代氣息匯聚在創(chuàng)作中顯然相當具有挑戰(zhàn)性,畫家的個人體驗幫助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在我看來這是他風格最為難得和最迷人的地方。”——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亞洲聯盟協會主席,國際人權專家Julia Fraser教授
 
“我想說的是,他不僅是靈感和激情無限的藝術家,還是精力充沛的活動策劃人,對不同文化和時代特征有著出色理解力和整合能力的決策者。作為我們在中國最好的合作伙伴之一,他的藝術和他的為人同樣讓我們感到欽佩。”——韓國美術家協會忠州分會會長安在烈先生
 
韋申的創(chuàng)作思想

一、走自己的路,藝術創(chuàng)新是一個人的戰(zhàn)爭
 
變中求進:韋申的藝術觀
 
韋申從藝三十多年來,藝術創(chuàng)作不斷自我否定,變革創(chuàng)新,每三到五年就逐漸探索出一個新主題,且風格各異。他從傳統國畫到實驗水墨,從油彩創(chuàng)作到觀念水墨,從深研技法技巧到注重觀念突破,創(chuàng)作思維豐富多彩,像畢加索一樣善變,讓人永遠跟隨他的節(jié)奏。他說:“當代藝術家不該只靠技術吃飯,思想觀念該時刻更新,藝術之道以變?yōu)橄?rdquo;。藝術在于創(chuàng)造,藝術家的一生不是畫一兩幅經典作品之后不斷抄襲自己就完事,藝術家一生本身就是藝術作品。
 
看似不斷變化創(chuàng)作歷程,其實歸于一條創(chuàng)作心路歷程。韋申以詩入畫開始,從詩的浪漫情調轉變到圓圖騰,突破圓型進入了純抽象繪畫,又從抽象藝術回歸了具象表現主義,近年來繪畫風格匯集了理想主義、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形成獨立的看似不合邏輯的荒誕主義。韋申繪畫基本元素是從描繪遠古人物到當代人像,描繪動物與人物的關系,最后進入夢境世界。每個階段創(chuàng)作都十分出彩,每個階段看似無相關鏈,實則靈性在他作品貫穿始終,無論怎么畫都充滿靈氣與奇異。
 
畫中詩:韋申的浪漫主義情結
 
九十年代初期,受“八五新潮”文化現象的影響,當年文化中最流行的是詩歌,現代詩、先鋒派詩人等風靡整個文壇,諸如海子、北島等詩歌是那時流行的款式,王朔的小說更是萬人追捧的時尚。韋申喜歡詩,喜歡浪漫的詩人生活,他崇拜屈原的“離騷”,更喜愛但丁的“神曲”,在突破傳統的國畫中,他想到詩的靈魂、詩的意境,自古就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哲理,那么當代詩歌同樣可以入畫、入神。他一邊寫詩一邊畫畫,樂此不疲,他的名句如“帶乳房的被子”、“背著石頭走世界”等等,造就了他以詩人的性格創(chuàng)作繪畫。如今我們從 “天堂鳥”、“孤獨的行者”和“坐看云起”等作品中看得到他心中的詩意,欣賞到作者孤獨矛盾的心靈世界。作為當代中國最早的職業(yè)藝術家之一,他表現了當時青年人夢想與現實的沖突、迷茫與困惑的糾結、浪漫與傷感的情緒。
 
圓的變異:韋申的“實驗水墨”藝術
 
九十年代中期,“圓明園”藝術家們都在找自己創(chuàng)作的圖騰,有人找到光頭圖標,有人找到大笑模式,有人畫白菜蘿卜“艷俗”式樣等等。韋申在北京的生活逐漸安定下來,他重新思考藝術表現形式,在不斷摸索中他找到了“圓”,準確地說是“橢圓”的圖式。當一個人與生活頑強拼搏時,他的夢想就特別接近地氣,由于嘗到了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對人性的反思自然而然成為了他繪畫的主題曲。1995年,他開始了以“橢圓”圖式為基本要素,創(chuàng)作了五十多幅系列抽象作品。他說:“圓代表一切,既是零蛋、也是人的腦袋;它表達結束,也是開始,包羅萬象,寓意無窮”。這一系列作品旨在描繪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一幅幅表現人生中的不同階段,表現不同的生活與不同的思考,從圖式模糊、漸漸清晰再到模糊,最后圖像消失了,只剩下一個圓形的符號。讀這些作品我們看到了“十字的力量”、“智者的靈性”、“網絡思維”的顛覆性預言、“城市中的云”無疑是最早的關于“霧霾”的傳奇預告,“后工業(yè)時代”洞見了煩惱、暴力沖突、情感憂郁和悲哀的傷痕等種種充斥于人類活動的心理現象。時至今日在很多新媒體藝術家的作品中還常見到這種表達方式的影響力,他們反復表現一種圖式或一種動作直到最后消失。韋申的作品驗證性的詮釋了佛家常說的一切都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最后四大皆空的哲學道理。難怪美國駐中國某石油公司總裁比爾溫克當年曾感嘆“你的畫太震撼了,我們看到畫中的力量,也看到了人性的扭曲”!是的,韋申的橢圓圖式是豐富和無限的,我們從中讀到了他做人的境界,做學問的境界。
 
藝術是修行者的腳?。喉f申的創(chuàng)作靈感

藝術家是孤獨的行者。整個九十年代中,只要到都市創(chuàng)業(yè)的青年統統被稱之為“盲流”,不像今天的創(chuàng)業(yè)者都敬稱為企業(yè)家、藝術家或者明星,雖然還是穿著“北漂”的外衣,但內心是愉悅的。藝術家則不然,無論社會如何,他們的內心注定是孤獨,煩惱。在韋申工作室的桌上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佛珠手鏈,我們想問個究竟,他說他很有佛緣,他在灰暗的日子里想到了佛。當年隨著畫家村的解散,這些畫家散落在北京的每個角落,韋申登上過峨眉山、泰山、五臺山,見山就爬、見佛就拜,他說是去尋找創(chuàng)作的靈感,倒不如說是去尋找心靈的依慰。1997年夏季,他登上了西去的列車。
 
藝術創(chuàng)作如同苦行僧。韋申背起行囊、帶著畫架在西去的路上顛沛流離,歷經滄桑跑到西藏。他說:“要到世界最高的地方去畫畫,可以俯視世界的一切”。這些行為讓人不禁想起唐三藏西經的路途。雖然九十年代已經沒有妖魔鬼怪的阻檔,但那條漫長曲折的土路也是令人難以想象的。藝術作品來之不易,它是藝術家各種心靈體驗堆積如山形成的色彩,我們有幸能透過這些色彩看到藝術家心靈的獨白,看到藝術家靈魂的煎熬。當行走在戈壁荒灘中,突然看到青海湖海水倒掛,形成一條藍屏障時,他為之歡呼,為之手舞足蹈,思想得到了解放,心靈得到了自由;當漫漫行走在唐古拉山的皚皚積雪上,缺氧空氣中的純粹色彩徹底點燃了他全新的藝術激情。從此他的畫以彩色為主,融合道教、佛教、音樂、遠古、人文及自然為一體。如他所感悟的:“當你行走在5000米海拔積雪覆蓋的高山之巔,腳很難邁開,一切仿佛凝固,思想卻在自由行走”。他的畫作從此獲得了自由,時而抽象,時而具象,時而兩象結合,直追遠古,滲透佛道哲理,表述心靈的無羈無絆。
 
他這時期的作品放棄了筆墨技巧,用心靈去畫畫,用色塊去描繪高原的感受,用抽象方式細說人類的故事。他的“石窟系列”正是如此,在尊尊莊嚴的佛像背后是斑駁的痕跡,既是宇宙的寬闊,也是藝術家心靈的滄海。大自然可以賦予人們美的享受,也可賦予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靈感,改變一個人的觀念。當站在一片白雪皚皚的高原,站在廣闊無垠的沙漠,人顯得格外渺小,永遠無法用形象去描繪這時的感受。韋申自然而然地從具象走進抽象,研究一切事物的本質。本體形象通常更能吸引人的感受,更能表達創(chuàng)作者的情緒,揭秘創(chuàng)作者的內心世界,這是抽象的力量。在“天籟”系列作品中我們體會到這種神奇的力量,從一幅幅藍的誘惑、紅的神韻以及金的容光煥發(fā)中,人們讀到色彩的神秘,讀到藝術家內心的純粹與博愛。韋申抽象畫的獨特性就在于,他不只是注重形式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蓄意制造一種意境,既像風景畫又不是風景畫,畫面中制作出接近自然的肌理,讓人可以找到無數的形象,產生無數的遐想,這是從大自然提煉出來的包容性,也是事物的多面性,看似簡單卻暗藏玄機。同時畫面的節(jié)奏、玄律讓人享受到詩一般的韻味,如同貝多芬的交響曲絲絲扣人心弦。
 
時空的穿越者:韋申藝術的“另類油彩”

向大自然學習使藝術家心靈得到了升華。在“搜盡奇峰打草稿”之后,韋申又開始鉆研歷史,他重讀中國美術史,一頁一頁打開古代名畫思索,好像尋找丟失的什么。他重讀“中國通史”、“資治通鑒”及“山海經”。讀著讀著,他穿越了時空來到古代,來到皇宮,與“帝皇”們對話,創(chuàng)作出五十多幅“中國帝皇”系列作品。別人鉆研古畫名曲是學習技法,學習古人的繪畫理論、繪畫修養(yǎng),而他卻成為“時空的穿越者”,成為了古代里的現代人。他飲馬秦河,從秦朝開始,描繪秦始皇的霸氣,而《皇帝與士兵》的和諧與矛盾則同時描述了長城的斑剝與血淚。在《楚漢樂章》中,他描繪京劇中霸王的吟唱,劉邦的冷漠微笑,著力濃縮虞姬舞劍的悲涼,這就是歷史真實,也是歷史的無奈與悲哀,人在歷史長河中是如此的不堪,不管是誰都會在歌頌與詆毀中反復呈現,今天的英雄一百年后或許變成了小人。北魏時期的佛道論戰(zhàn),讓人信仰產生危機,韋申著力描繪了飛天的仙女,這些仙女凝重而渾厚,讓人感受到在鮮卑民族統治下壓抑的心態(tài)。在畫唐朝時,韋申用鮮紅的色調描繪這個輝煌的時代,一個時代的輝煌來自于明治,更重要的是不忘前世的血淚。自漢之后到唐朝,譬若三國兩晉,南北朝與隋代,哪天的中國不是血跡斑斑,人們的日子不是不堪回首呢,也難怪國人喜歡紅色,紅色預警是人居安思危的寫照,國人沒法不喜歡啊。
 
如果說1997年的西藏穿越,韋申認識了大自然的偉大,從而實現了自我突破;那么沉淪于古老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成就了他獨特的畫風。創(chuàng)作出“天籟”、“中國石窟”、“中華才女”、“中國帝皇”四部曲,構成《東方天堂》主題篇章,具有特殊的藝術魅力,成為“另類的油彩”。
 
微笑的圖騰:韋申作品中 “滑稽的當代”
 
2006年他跨過太平洋上空來到美國。當一個人離開了故土,就特別留戀生養(yǎng)他的地方,更迫不及待地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風貌、家鄉(xiāng)的文化給新的友人。韋申拿著自己的畫冊講解給另一個世界的人們時,他們一臉茫然,更可笑的是在欣賞“楚漢樂章”時,有人問:這個人的臉為什么長這樣?他說是京劇臉譜,他們就會問到“什么是京劇?人為什么是臉譜?等等無數個問題,等你把這些問題說清楚之后,更難的問題還在后面,“中國有幾個朝代?漢朝是怎樣的國家?霸王和劉邦為什么打架?自己跟自己打仗說明他們倆個人都是大笨蛋”。這就是文化差異,韋申在理解這種差異后開始考慮:如何在文化差異中求得生存。
 
他飽覽了整個西方藝術,找到了自己藝術的新空間,找到打開東西文化的鑰匙,那就是“微笑”。微笑是人的本能,這種本能動作會打動每個人,不管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見到微笑總感覺親切與友好,體現出美好的友善的和幸福的人格魅力。他從調侃開始,畫自己幫蒙娜麗莎涂抹潤膚露,與自由女神通電話,幫光頭老涂上長發(fā)素,給大齙牙刷牙等等,在美國早期創(chuàng)作的這些作品是將古典和現代的人物和主題結合在一幅作品中,旨在表達舊的傳統的與現代的令人激動的世界的強烈對比。后期的作品增加了更加諷刺的處理手法,通過模仿經典和現代中國藝術作品而產生滑稽的精神呼應。從這一階段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從事藝術的快樂,體驗到他精神的灑脫,領略到藝術幽默與調侃的魅力。當經典與時尚和諧相約時,韋申的藝術也成為了西方人議論的焦點。2008年以后他創(chuàng)作的“中國人民”系列作品中出現了抿嘴微笑的特征化面孔。這種表征性符號傳達了人性的善良,讓人感受到活著的美好,然而這刻意的微笑還浸染著淡淡的憂傷。微笑著的人性扭曲與變形何嘗不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真實寫照呢。
 
山海經與夢:水墨“圍城”中的觀念水墨
 
自從韋申翻開“山海經”的第一頁開始,很多離奇古怪的夢境在他腦海中出現,他反復鉆研書中的每一句話,每個人物形象與動物的樣子,發(fā)現這本書籍神奇怪異而且超級有趣,他用電腦繪畫方式企圖再現這遠古風貌未能如愿,他想探究書中動植物根源而在現實中難以尋找,比如獨眼人、交脛人、貫胸人、比如后羿追日,皇帝與蚩尤大戰(zhàn)等離奇故事。又如昆侖山下的黒水、弱水、青水與赤水如何穿行的密碼等,它是中國地圖還是世界地?是人間、地獄還是天堂?后來漸漸明白山海經是一種暗示和寓言,獨眼龍是看不清是非的人,交脛人是向往速度的人,貫胸人是無胸懷大志之人,昆侖山下四條顏色的河流是穿越陰陽兩界的救命河。他說:“其實山海經是夢境,是遠古人們的向往”。自此,2012年之后,韋申的畫作從“微笑”變成了“夢游”。走過了十幾年的國際藝術的道路,創(chuàng)作似乎自然而然地回到“起點” 。在創(chuàng)作手記中,他寫道:“2012年春天的一天深夜,我走在叢林小道上,周身一片漆黑,大樹下側躺著兩尊臥佛對我微笑,然后看到前方山上亮著一盞油燈,我一步一步向前邁去? 這場景熟悉而又陌生,這心情美妙又充滿困惑,一直深藏在心靈深處,久久無法忘懷,于是我決定把它畫下來”。
 
仿若神的隱喻,韋申創(chuàng)作“夢境系列”的緣由看似平凡且自然。他認為:“夢境是人類的記憶,夢境是人前世的記憶,收集夢境就是記憶整合;正如古人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境應該是人心對待現實生活的感受;人生如夢,打開夢境其實就演繹人生,描繪夢境就是在描繪人生”;“每個人都會做夢, 夢境伴隨著人生,人生是豐富多樣的結構組成,現實生活是主要構成部分,夢境是另面的構成部分”。如作品“沒有終點的路”描繪了僧侶來回躑躅在峭壁之上,“網中之魚”刻畫了豐收的喜悅與魚的可憐,“房中大象”在金碧輝煌的房間中站立一頭大象,說明被忽視的事物不斷在長大,“騎魚行動”演繹了不可能的“騎魚”行為。以不合理的行為,不可能的事情描摹可理解和可發(fā)生的情感訴求,這就是藝術家筆下的夢境。集合了理想主義、浪漫主義、荒誕主義與現實主義,把現實與夢境相結合,完整體現人的精神世界,穿越時間演繹人生的全部過程,這是韋申再次追求的真正夢想!
 
二、“重要的不是武器”——韋申的宣紙藝術
 
1993年,韋申懷著變革中國畫的心態(tài),跑到北京從事水墨實驗。圓明園的自由創(chuàng)作、自由生活、自由交流,給藝術家?guī)韯?chuàng)新的動力與良好環(huán)境。畫著畫著,不覺間過了幾個年頭。后來村莊解體,韋申也找不到方向,于是到世界上最高的地方(西藏)去畫畫,吸收藝術靈氣。每當看到眼前一片金黃的戈壁灘、一片片蔚藍天空、白雪皚皚的高山,就感到無法用傳統繪畫技法充分表現,也就不知不覺地玩起彩墨游戲,在傳統的宣紙上進行著各種顏色的交替潑彩,一畫就是5年,形成了自己的畫風。然而也時常碰到令人頭痛的問題:你這些是油畫還是國畫,怎樣定位?。?br />  
自2000年開始,為了尋找更多人的支持,韋申帶著他的藝術走東走西,先后到韓國、歐洲與美國,來回穿梭了十幾個國家十幾個年頭,看到歐美十年藝術的發(fā)展,也看透十幾年中國藝術的發(fā)展。他在不同國度創(chuàng)作,布上、紙上都在實驗,尋找一種感覺,一種全然屬于他自己的創(chuàng)意。在國外,從來沒人在意你畫什么,只有“我喜歡或不喜歡”的態(tài)度來欣賞別人的作品。因為藝術重在實驗性,重在原創(chuàng)精神。
 
藝術的邊界本來就模糊,畫畫人歷來追求自由的夢想,太多的束縛只會令他們痛苦,畫面也就沒了靈性。早在“五四”運動之時,中國藝術已經開始反思和變革,很多有知之士就遠渡重洋到歐美尋找中國畫改良的藥方。韋申從傳統國畫到水墨實驗,從水墨到油彩,再到觀念性水墨,他放棄畫山水花卉,轉而描繪當下人類的生活。他說:“其實我們早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國畫家或水墨畫家,畫什么畫種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藝術創(chuàng)新,如果我們還在傳統與當代的情感糾結中,那說明我們文化的不自信”。
 
經過多年的反復試驗,韋申在東西方文化的間距中找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哲學,那就是:“拿什么材料畫畫并不重要,只看怎樣畫;畫種的本身也沒有屬性局限,只是規(guī)則束縛了自己;拿什么武器去戰(zhàn)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宏觀的戰(zhàn)略思想。當代人畫當代人的生活,畫高樓大廈,畫宇宙飛船,畫出自己所思所想,畫出真實的感受足矣”。反映自己的內心世界、人生觀與價值觀,從韋申近年創(chuàng)作的“夢境系列”作品中,看出他繪畫思想更加徹底地解放了,思維開闊了,豁然開朗之心意油然而生。
 

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