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藝術家簡介


北野謙(Ken Kitano)

1968年出生在日本東京
1991年畢業(yè)于東京日本大學理工學院
1993年成為自由攝影師
1989年開始從事攝影創(chuàng)作
1993年首次舉辦了個人展
作品相繼進入日本國內外多家收藏機構

從1989年從事攝影創(chuàng)作伊始,北野謙的拍攝視角始終關注于時間與存在,最初創(chuàng)作的作品系列《溶化流散的城市》,將鏡頭對準東京及其周邊地區(qū),以數(shù)秒到數(shù)小時的長時間曝光拍攝市中心通勤高峰時擁擠的人流、車流。因為快門速度的緣故,活動的人群變得如流水,如煙霧,鬼魅般失卻了身形輪廓,照片仿佛捕捉了人們正在蒸發(fā)的瞬間,人物呈現(xiàn)出分子狀的存在,于是乎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種族的人,在東京一條擁擠的街道上相互融合,甚至彼此溶化。與此同時,照片上真正凝固的,是那些沒有生命的建筑,街邊店鋪的招牌,其他一切活動的物體都隱去了身影,或者留下一條彗尾般的印跡。

從1999年開始,北野謙著手以人物肖像進行實驗。他拍攝了同一地區(qū)、同一職業(yè)、同一性別的不同人物肖像,經過精確計算,逐一在一張相紙上重疊曝光,每次曝光量很小。每張肖像重迭的基準,是肖像中人物的雙眼。因為每張底片上人物大小不同,角度不同,在底片上曝光的位置不同,因此制作過程中每次在放大機中放入一張新的底片,都需要遮擋相紙,將底片上人物的雙眼調準到以第一張底片為基準而確定的位置上。如此一來,二十、三十乃至四十張底片逐一在一張相紙上曝光,形成了一個新的肖像,眼睛是清晰的,但外貌輪廓已與曝光的所有底片中任何一個人物沒有任何相似之處。也可以說,重疊的影像形成了一個新的生命。幾年來,北野的足跡遍布亞洲,在多個國家實施這一拍攝計劃,計劃將在美洲、歐洲、非洲繼續(xù)拍攝。

2007年以來,北野將早期長時間曝光的創(chuàng)作手法進一步加以延伸,將曝光時間甚至延長到二十四小時。景物中不再有任何移動的痕跡,只有空無一人的風景,以及太陽劃過天空留下的軌跡。富士山一側的光環(huán),東京天空中仿佛天外來客般的一束光暈,在神秘的氛圍中不禁讓人想到攝影的本質究竟該是什么。攝影無外乎要抓住無限連續(xù)的時間中的一瞬,或者說盡可能小的單位,我們肉眼看到的世界其實是無數(shù)連續(xù)瞬間在我們視網(wǎng)膜上留下的重疊記憶,但北野的實驗似乎要打破這種瞬間的捕捉,而是讓無數(shù)個瞬間同時在一張底片上曝光,雖然無法分辨出具體某個瞬間的輪廓,但我們知道,在這二十四小時的曝光時間里,其中所有瞬間都留下了,留在一張底片上。北野的這些照片將引發(fā)我們諸多思考。

Ken Kitano

1968 Born in Tokyo
1991 Graduated from Nihon University's Colleg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1993 Leaves Intense Inc. to become a freelance photographer

One-person exhibition

"our face" PHOTO GALLERY INTERNATIONAL (Tokyo 2006)
"City Flow and Fusion" I.C.A.C. Weston Gallery (Tokyo 1993)

Group exhibition

2008“Face” Kawasaki City Museum Kanagawa
2008“MATRIX OF PHOTOGRAPHY 2008 TOWARDS A GAME OF PHOTOGRAPHY”Kawasaki City Museum Kanagawa
2007“Thanatos and Eros”(Emi Anrakuji+Ken Kitano) EPSON IMAGING GALLERY epSITE, Tokyo
2006 “Photography Today 3"The National Museum of Art,Tokyo
2000 “Humanscape - Among the People" Kiyosato Museum of Photographic Arts Yamanashi
1997 “San Marino International Photo Meeting" San Marino
1996‘97’98‘01’03‘04 “Young Portfolios” Kiyosato Museum of Photographic Arts

Award

Newcomer's Award from the Photographic Society of Japan 2007
Society of Photography Award 2004

Public Collection

The National Museum of Art, Tokyo
Kiyosato Museum of Photographic Arts
Kawasaki City Museum

Books

"our face" (Mado-sha co.ltd.)
"Witness #2 Daido Moriyama " (Nazraeli Press)

年鑒


北野謙(Ken Kitano) 從1989年從事攝影創(chuàng)作伊始,北野謙的拍攝視角始終關注于時間與存在,最初創(chuàng)作的作品系列《溶化流散的城市》,將鏡頭對準東京及其周邊地區(qū),以數(shù)秒到數(shù)小時的長時間曝光拍攝市中心通勤高峰時擁擠的人流、車流。因為快門速度的緣故,活動的人群變得如流水,如煙霧,鬼魅般失卻了身形輪廓,照片仿佛捕捉了人們正在蒸發(fā)的瞬間,人物呈現(xiàn)出分子狀的存在,于是乎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種族的人,在東京一條擁擠的街道上相互融合,甚至彼此溶化。與此同時,照片上真正凝固的,是那些沒有生命的建筑,街邊店鋪的招牌,其他一切活動的物體都隱去了身影,或者留下一條彗尾般的印跡。 從1999年開始,北野謙著手以人物肖像進行實驗。他拍攝了同一地區(qū)、同一職業(yè)、同一性別的不同人物肖像,經過精確計算,逐一在一張相紙上重疊曝光,每次曝光量很小。每張肖像重迭的基準,是肖像中人物的雙眼。因為每張底片上人物大小不同,角度不同,在底片上曝光的位置不同,因此制作過程中每次在放大機中放入一張新的底片,都需要遮擋相紙,將底片上人物的雙眼調準到以第一張底片為基準而確定的位置上。如此一來,二十、三十乃至四十張底片逐一在一張相紙上曝光,形成了一個新的肖像,眼睛是清晰的,但外貌輪廓已與曝光的所有底片中任何一個人物沒有任何相似之處。也可以說,重疊的影像形成了一個新的生命。幾年來,北野的足跡遍布亞洲,在多個國家實施這一拍攝計劃,計劃將在美洲、歐洲、非洲繼續(xù)拍攝。 2007年以來,北野將早期長時間曝光的創(chuàng)作手法進一步加以延伸,將曝光時間甚至延長到二十四小時。景物中不再有任何移動的痕跡,只有空無一人的風景,以及太陽劃過天空留下的軌跡。富士山一側的光環(huán),東京天空中仿佛天外來客般的一束光暈,在神秘的氛圍中不禁讓人想到攝影的本質究竟該是什么。攝影無外乎要抓住無限連續(xù)的時間中的一瞬,或者說盡可能小的單位,我們肉眼看到的世界其實是無數(shù)連續(xù)瞬間在我們視網(wǎng)膜上留下的重疊記憶,但北野的實驗似乎要打破這種瞬間的捕捉,而是讓無數(shù)個瞬間同時在一張底片上曝光,雖然無法分辨出具體某個瞬間的輪廓,但我們知道,在這二十四小時的曝光時間里,其中所有瞬間都留下了,留在一張底片上。北野的這些照片將引發(fā)我們諸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