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藝術家簡介


  林昤均(Lim Youngkyum,1954-),韓國攝影家,其作品《我們時代的面孔》用標準像的形式給當代韓國年輕人造像。

  “我不希望在我的工作室里拍攝我的對象。我寧愿選擇他們在家里、在工作或在他們喜歡的街頭散步的時候拍攝,這樣一來,這些照片就會有一個背景,而這個背景肯定會反映出我們這個社會的某個方面。我相信這些展現(xiàn)了我們所處時代的照片,在將來會被看作是一種文化傳說的。”

  “我希望與他們對視、也就是精神交流的時候拍攝他們的肖像。這是一種精神肖像,也應該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肖像。在這種對視中,我與他們成為一體,他們之中有我,我之中有他們。他們成為了我,我成為了他們。在對視中交流、交通、冥想,攝影就是這么一種導致冥想的手段。我認為這是我們東方人特有的精神交流方式,而且是運用攝影這種典型的西方文化的產(chǎn)物來實現(xiàn)這種交流的。”

------林昤均(Lim Youngkyum)

  他以最簡樸的卻又是最集中的方式給韓民族繪制了一個集體肖像。他的這組肖像排除了肖像攝影中最容易出現(xiàn)的美化人物的傾向。對林昤均來說,他要以肖像攝影這種視覺方式來探索韓國人的文化認同與身份認同。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任何慣用的美化人物的手法都不能對他有所幫助。他意識到,直取民族精神的本質(zhì),這個目標只能以一種最簡單的卻又是最本質(zhì)的方式來達成。結果,他是以一種悖論的方式來完成給出韓國人原型的任務,即通過不同來求取一種本質(zhì)的同。

  這些韓國人的形象各有不同,但如果我們仔細觀看,便會獲得一種一致的“觀”感:他們的眼神、他們的神情、他們的氣質(zhì)都在時刻提醒我們,他們來自同一個民族,他們是有著相同血脈的一個族群。他們以一種直接的眼神堅定地要求我們的關注,這種要求關注的迫切性顯然與一個經(jīng)濟發(fā)展勢頭正向上的民族心理相吻合。

  當然,林昤均的這些照片還牽涉到攝影表現(xiàn)的本質(zhì)問題。正如林昤均自己所說的,格式化的肖像照片既是攝影的基本形式,同時又直接關系到攝影的本質(zhì)。他恰到好處地尋找到了一種切合本質(zhì)的基本形式來表現(xiàn)民族的原型,一切的一切,都在這個簡單而又基本的形式中了。他的攝影也證明了藝術表現(xiàn)中的某些法則,比如最簡單的是最有力的等這樣的法則仍然是有效的。

  林昤均是當代韓國在國際上非常活躍的攝影家,對韓國攝影的發(fā)展也頗具影響。他于1974年進入中央大學攝影系學習并獲得學士學位。1982到1984年,他在紐約國際攝影中心研習攝影。1985到1987年在紐約大學學習藝術并獲碩士學位。1985年獲得史密森學會策展人瑪麗·福斯特的“十位頂尖攝影家”的提名。1987年,被紐約州藝術委員會授予“藝術家空間”獎。2000年獲得富布萊特獎金。他現(xiàn)為韓國中央大學攝影系教授,韓國紀實攝影協(xié)會名譽主席。

年鑒